--僕人心志的典範 |
綠蒂雅 文 |
見到艾牧師之前,就聽說他非常愛中國人,而且很看重禱告。遇見他,是在一個禱告的營會,當時經過艾牧師宿舍門口,他剛靈修完走出房門,臉上流露著與上帝深交後的平和寧靜,讓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
看完《艾得理傳--全力以赴的一生》,才知道這位溫文儒雅的劍橋紳士,有著一顆熱愛中國的心,且在中國人當中服事,將近六十年之久。他的一生,走過中國近代史的風雲際會,在時代的變動中,他關心的總是中國億萬靈魂的得救。他真是“一位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的外國人,一位比中國人更愛中國人的宣教士"。 讓我們來看上帝如何使用一位全然擺上的英國人,給中國教會帶來莫大的祝福!
一、 從劍橋大學到中國鄉村 1911年,即中國脫離滿清帝制,進入國民政府那年,艾得理生於英國。他的父親因事奉需要,長年住在羅馬尼亞,向當地猶太人傳褔音。母親則帶著四個兒子留在英國受教育。父親正直、敬虔、工作認真。母親獨立堅強,注重孩子們的靈命造就,後來一門四傑,都成了宣教士。 艾得理在中學時期,就積極參與教會服事。受當時中國內地會(註1)宣教士的感召,及戴德生傳記的影響,對中國福音的呼求和億萬人不認識上帝的事實,產生深重的負擔。他持續不斷為中國人禱告,參加內地會辦的“中國之友”小組,努力存錢,為宣教士奉獻。高中畢業時,已確信上帝呼召他去中國。從此,中國就是他一生的目標。 在劍橋大學時期,他很快就成為劍橋學生團契的核心同工。對于在1880年代,"劍橋七傑"放棄大好前途,加入內地會,到中國傳福音的宣教使命傳承,更激勵他以中國的宣教為終生的職責。 1934年秋天,艾得理乘船啟程前往中國,航行五週之後,終於抵達上海。在安徽經過六個月的語言訓練後,就到河南鄉村服事。剛開始時,他每到一家探訪,就指著他不會講的東西問:“那是什麼? ”以致于有一個老太婆對人說:"你瞧這個人,長這麼大了,還不認得這,不認得那的。" 除了語言及四聲變化的困擾以外,村民的思維方式,教育水平的落差,都使得他這位劍橋高材生即使竭盡所能地傳講福音,聽者卻仍滿臉疑惑。這些傳道初期的挫折,使他一度灰心消沉。後來上帝賜給他一位優秀的語言老師一齊同工,幫助他了解文化的差異,學習全新的溝通方式,漸漸度過這段困難的適應期。 艾得理和他的同工,騎腳踏車一村又一村地旅行佈道。衛生環境差、飢荒、土匪侵擾,沒有什麼困難能阻擋他們心中的熱忱。"看到村民認真聽福音,就是鄉村佈道時最令人興奮的事。"
二、二次大戰到國共內戰 1938年春天,艾得理與來自美國的宣教士德忠玉結為夫婦。1940年,河南感受到日軍入侵的威脅。日軍飛機不斷轟炸期間,艾得理、懷孕的忠玉及一歲多的小女兒繼續留守教會,收留過路難民,保護避難的會友,並抓住各樣的機會傳褔音。這當中,他們的第二胎男孩,因早產而於生下三天後去世。 當他們的休假年來到,艾得理全家帶著仍惦念這塊土地的心離去,因七年來對中國人的愛已深植心中。他們到達美國不久,日本偷襲珍珠港,亞洲戰事擴大,艾得理只得暫時取消回中國的計劃,留下來支援美國校際團契事工,在學生當中發出挑戰,傳遞普世宣教的異象。 1943年,艾得理接受內地會的邀請,回英國負責禱告事工。他再度集中目標於中國,向英國近四千位代禱團契的會員,定期報導消息,並提供代禱事項。中國因著戰亂,大量學生由東向西流亡遷徙,為學生的得救禱告,並訓練他們成為領袖的時代已經來到。 1945年,基督徒學生聯合會在重慶誕生。同年日軍投降,艾得理再度受差派,到中國支援學生事工。重返中國後,他在中國歷史中幾個重大時刻成為目擊者。不到四年,政權易手,宣教士自由出入的時代也隨之告終,中國教會的音訊,沉寂了將近二十年。 離開中國之後,艾得理接受重任,加入美國校際團契(IVCF)六年,在全國各地奔波講道,舉辦訓練營會,以在中國的經驗,激勵年輕人為信仰付代價,裝備自己、獻身宣教。
三、亞洲巡迴及重返中國 1956年,艾得理抵達香港,擔任第一屆國際學生福音團契(IFES)遠東區總幹事,在亞洲十幾個國家巡迴,鼓勵基督徒學生組成校園團契,為基督作見證(1957年台灣校園團契的成立,也是艾牧師促成的。)十二年間,他馬不停蹄、行蹤遍佈各地。 1968年,他接受新的挑戰,在新加坡成立"門徒訓練中心",以師徒的方式,培育亞洲基督徒領袖。第一屆的學生中,有李秀全、林靜芝夫婦,即現海外校園/美國校園福音團契宣教部負責同工。他們很慶幸當年能直接從艾得理的言教及身教上,領受靈命、生活、神學、事奉各方面的調教。他們記得當校舍雨後淹水,身為校長的艾得理總是以身作則,率先捲起褲管,清洗地上的泥巴。他亦非常謙卑,會把需要和學生分享,請他們代禱,一齊尋求上帝的心意和引領。 八年後,艾得理正式退休。這時,距他第一次抵達中國,已滿四十二年。他即攜夫人搬到加州柏克萊,繼續投入中國的宣教事工。 此時中國大陸,因毛澤東去世及四人幫倒台,一個新時代來臨。艾得理深信上帝呼召他踏上新的服事,就是向眾人傳達上帝在中國教會作的工。他寫了一本《今日中國教會》小冊,報導中國教會在政治壓力下掙扎生存的狀況,和基督教在大陸復興的近況。 他再次踏上了那片摯愛不渝的土地。多次的中國之旅,及對中國教會的負擔,使他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服事中國。 成立禱告團契的構想浮現在他心中,他在柏克萊家中每月出刊,寄發"守望中華"代禱信。 1979年,海外基督使團(內地會自中國大陸撤出後的新名稱),在香港成立“中國事工部”,中國再次成為事奉的焦點。艾得理是北美支部的召集人,繼續負責代禱信,鼓勵發展禱告小組,在美國各地召開“中國事工講座”(China Awareness Seminar),讓美國信徒領悟上帝在中國奇妙的作為,並激起對中國的代禱和關愛。 1991年冬天,將近八十歲的艾得理,在加拿大華裔冬令營當講員。講完一堂後,他在雪地上跌跤,骨盤摔裂。 “如果你們能把我帶去講台,我還是可以把剩下的四堂講完。”艾得理躺在病床上建議。 不行,那對他太痛苦了。冬令營的同工如此決定。 “那麼拍成錄像帶好了。”這是艾得理的第二個建議。 就這樣,病床上的錄像帶留下見證,這位全力以赴的宣教士至死忠心。 1994年5月,艾得理病逝加州柏克萊家中,葬於鄰近的中國山(China Hill),與他一生服事的中國人,一齊等候主再來。
四、心靈震撼之讀後感言 讀完這位上帝忠心僕人的傳記,我的心深受震撼: 第一、是付代價的生命。 艾得理持守心中的異象,即使身体孱弱,也從不放棄。他二十二歲申請當內地會宣教士時,差會醫生對他的体力並不樂觀,對他遠赴中國給與“十分冒險”的評語。他到中國沒多久,就曾昏倒路邊,又常受胃病困擾。後來因辛勞過度危及健康,在香港及歐洲都曾因肺病住院。 然而他緊緊抓住上帝的應許:“你的日子如何,力量也必如何。”不論任何景況,都繼續前行。一位宣教士同工說:“艾得理總是像腰束毛巾,隨時預備接手做別人沒有時間或心力做的事。” 第二、他的靈命扎根深厚。艾得理注重每天個人的靈修禱告,因此能一生謙卑,職位愈高、責任愈重時,就愈加儆醒。在一封他寫給朋友的信上說:“我盼望能花更多時間真實敬拜主,與主交通。早晨單獨與主靈交,並和忠玉為孩子們、海外基督使團、國際學生褔音團契、門徒中心......,及其他朋友的代禱,是我生活中的要事。我希望與主的靈交,隨著歲月的逝去能更形深厚。只有祂復活的確據,真實的同在,及將來還要與祂見面的盼望,是我們生命的根基。” 第三、他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的挑戰,開創新局面。但他的成就,不僅在於各項事工的完成,更在於他屬靈的深度,及在周圍的人的生命中,所注入的深刻影響。他的真誠謙卑,在言談舉止中自然流露。與他接觸過的人,常能得著激勵與更新。正如戴德生的後代子孫戴紹曾,在本書序言中所寫的: “艾得理真是一位在基督裡的人。”□ 註1:“中國內地會”為英國人戴德生在1865年所創辦,多年來感召了數千位宣教士前往中國內地,傳揚基督的福音。1951年撤離中國以後,改名為“海外基督使團”。 註2:《艾得理傳 - 全力以赴的一生》,原名 “Reaching for the Goal -The Life Story of David Adeney ",written by Carolyn Armitage, published by OMF IHQ, Ltd. 譯者黃從真,台灣校園書房出版,199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