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震驚過去

          ──談恐怖事件後的心理健康問題  張憶家

    

      常人的心理反應

  二三十年前,向心理輔導人員求助的人,多半是因憂鬱或焦慮。然而這十年來,求助者多因受到重大創傷後,應激機制(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出現了問題。因此,“9.11”慘況之後,亦不難想見各個階層的人,會有深深的恐懼、無助、憂傷和脆弱感。

  在恐怖事件之後最常見的反應,是面對陌生人或外國人的恐懼感(在“9.11”事件之後,對外國人的懼怕主要是對貌似中東的外國人的恐懼),這種癥狀稱為 Xenophobia。

  面對恐怖事件,一般人當即的反應是震驚和否定,這種目瞪口呆及麻木的反應,其實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措施。然而當震驚階段過去之後,暴躁易怒、焦慮不安、緊張或憂鬱都是常見的現象。在理智層面,對現場的記憶會重復出現,或在毫無防備之下,那些景象歷歷如繪,導致心跳加速、心悸甚或冒冷汗。有時注意力無法集中、拿不定主意、感覺混淆不清,睡眠不穩、三餐進食受干擾。

  甚而進一步影響人際關係,有些人衝突迭起、有些人關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與外界鮮少來往。至于在軀体方面,頭痛、胸口痛或嘔心更是常見。而在經歷恐怖事件之前就有的健康問題,在這種時刻可能會因過度的壓力而每況愈下。

  至于孩子的反應,雖隨年齡而有所不同,但大体而言,孩子會害怕獨處、黑暗,會哭泣、吸拇指(其實還包括其它退化行為,如已經不需包尿片的孩子突然尿起床來、不再吸手指的孩子又故態復萌),學業成績退步、頭痛、肚子疼、沒有胃口、作惡夢、暴躁易怒、抑鬱等。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在言談之間,可能會冒出憎恨或憤怒的語句,相當消沉,甚或故意違抗父母或老師。

  正確的處理方式

  對此,應該怎麼辦呢?

  就成人來說,在恐怖事件發生之後,因為媒体連日不間斷的報導,一般人常把眼睛膠著在電視上。恐怖事件的悲慘性和含括性越大、與自己的關連性越大(例如親人好友受到影響),這類連續的刺激(一連串重復間雜著少許新的資訊),對心理會帶來的負面影響越大。如果可能的話,這類資訊的吸收得適可而止。

  而且在這種時刻,需要告訴自己,得花一段時間,哀悼喪失的親人、面對生活中的缺失,生活才可能恢復正常。可以與能瞭解、接納自己的朋友深談。但若他們自己也深處其境,自顧不暇,無法傾聽我們的心聲,則必要時我們應當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人士幫助。

  有些人喜歡用談話的方式一訴心聲,有些人喜歡以寫日記的方式,把困擾自己的事毫無保留地寫下來。不管用什麼方式,有管道可以一訴心曲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把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一股腦地往心裡擱,對心理會是非常不健康的。

  此外,如何恢復生活的常態(飲食、作息、運動等),避免在此時做重大的決定(轉行、搬家等),想法子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設法提升自己的情緒等,都有所裨益。

  至于那些因看太多、聽太多而影響到注意力甚或睡眠的朋友,可能需要一些額外的方法。心理輔導的領域裡常用“引導形像”(guided imagery),幫助人放鬆,其實說穿了,這和我們在屬靈操練裡的默想十分相同。

  筆者常喜用《詩篇》二十三篇為藍本,幫助受輔導的對象,去默想身為主的草場上的小羊,是什麼滋味。這比一般的默想稍微深入一點的地方,是在于用各個感官來体驗身為小羊的滋味。比方說,在默想之間夾雜著深呼吸時,想想看腳踩在有點濕濕的相當柔軟的草地上是什麼滋味,遠山與草場上各種不同深淺的綠色給與視覺什麼樣的感受,在深呼吸之間聞到青草的滋味是什麼感受等。

  除了藉由感官幫助一個人完全放鬆自己之外,還可將思維的層面,專注在耶穌基督的身上。例如,可以問自己:“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我過去的經驗,怎樣体現了這句話?除了自身的經驗之外,神在歷世歷代是如何豐盛地供給人甚或國家的需要的?

  每當筆者追想神在歷世歷代的作為時,能体會到神仍然坐在寶座上,祂仍然掌權。“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你,我平安的約也不遷移。” (《賽》54:10)這是憐恤我們的神說的。當神的話語臨到我們時,我們真是可以經歷到像斷奶的孩子在母親的懷中般的平穩安靜。

  孩子的注意事項

  第一代華人常身在海外,心繫祖國。許多人對發生在北美的大事略知一二,但對東南亞所發生的大大小小之事,卻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以此一解鄉愁。這種詳知故鄉事的態度沒什麼問題,但對于自己所居住的國家不但無法認同,而且還漠不關心的話,問題可就大了。“9.11”慘案雖發生在東岸,但那些事情在北美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能發生。捐血、捐錢、做義工,這些利他(altrustic)的行為,不但能幫助我們由創傷之中快快恢復,也能促進我們對國家的認同。

  恐怖事件發生之後,更能讓人体會到生命的短暫與無常。在失去親人時,除了懷念之外,最難面對的,是想到一些該做未做的事情,因而深感遺憾與內疚。筆者認為,無憾無悔的態度,有助於我們面對自己或他人的死亡。除了我們預備好面對神之外,我們與人和好、勇於認錯、不可含怒到日落、讓別人知道我們對他們的珍惜或鼓勵等。採取每天都是我活在世上的最後一天的態度,盡力而為,會幫助我們在面對他人或自身死亡時,少受內疚感的轄治。

  至于孩子方面,其實他們的安全感完全繫于父母親的安全感。如果父母自己在此時此刻焦慮不安、暴躁易怒,孩子的狀況也一定好不到哪裡去。連續的報導對成人的心理健康有影響,那麼把眼睛膠著在電視上,對孩子的害處更大。成人在討論這些事件時,也需要注意到孩子是否在邊上聽,就算他們專心畫畫或做別的事,父母也需要注意,因為孩子不經意時聽到的一、兩句話,如果沒有機會表達、宣洩的話,那一兩句話的殺傷力,可能有雷霆萬鈞之力,因此在孩子面前說話要小心。

  雖然父母親無法百分之百了解,孩子到底知道多少恐怖事件的細節,但如果父母能利用一些問題,引孩子發問,讓孩子把心裡的話說出來,就可由他們所說的話與問題,推斷出來他們受影響的程度。當然肢体的接觸可以幫助孩子覺得他們的小天地一如往常,對孩子的擁抱、觸摸是可以幫助他們減低不安全的感覺的。同時肯定政府所採取的後續行動對恐怖事件有抑制作用,也對孩子有所幫助。

  此外,帶著孩子一起禱告,一一地為受害者、救援者、執政者甚或恐怖份子禱告。當我們為別人禱告時,注意力的焦點才可能由自己身上轉到別人身上,就算自己的問題仍在,但當重心不在自己身上時,受自身問題困擾的程度也大為減低。

  除了在心理方面,我們得幫助自己復原之外,更需要由信仰的角度,理解神的心意與世界的走向。我們要在傳福音的事上盡心盡力。惟有當福音傳遍全地,主耶穌再來的日子才可能近了。

  作者來自台灣,在美國賓州費城Temple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現在洛杉磯從事心理輔導工作,經常受邀在華人社區演講。


Home PageContentsPrev.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