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漢輝
帕斯的家庭悲劇 三年前在澳大利亞西岸的帕斯省發生了令人心酸的家庭悲劇:一位年僅廿六歲的年輕媽媽,將五位親生骨肉(最小只有八個月,最大的剛度過八週歲生日),載至荒無人煙的郊野地帶,用一橡皮管將汽車所排出的廢氣輸進車,將自己及孩子們活活窒斃。這一宗家庭悲劇一時成為全澳大利亞的頭條新聞。儘管這是最嚴重的一宗,但按傳媒的報導,這只不過是澳大利亞近年來與日俱增的家庭悲劇之一罷了。 在看了這段新聞之後,心裡除了深感無奈,更是被一股“無能”(powerlessness)的感覺所淹沒。原因是我對這整個的家庭悲劇愛莫能助。特別是當我想到那五位天真又無辜的孩子們在不知情之下,被憂心如焚的媽媽,載往一個離他們所熟悉的住宅區越來越遠的郊野之時,他們內心是何等的恐慌,我心中更是難過。 到底我們的社會在哪方面出了問題?我們應當將我們的社會及家庭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上?基督教所傳揚那充滿盼望的信息,對社會中許多對人生不再抱有希望的人來說,到底起了什麼積極的作用? 在聖經《詩篇》第十一篇的第二節中,詩人大衛說:“看哪,惡人彎弓,把箭搭在弦上,要在暗中射那心裡正直的人。”有些時候我正是如此覺得自己猶如一個社會的受害者,被社會許多悲劇事件所困擾(haunted),被許多熱衷于將神由天上的寶座上“趕”下來的人所追擊(hunted)。對世間一些不信的人來說,基督徒所傳揚的,與現代人的需要根本毫無相關(irrelevant)。不論我們如何熱心地傳揚那認為能給人帶來希望的福音,這個社會看起來只有每下愈況。 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對這充滿病態的社會來說,似乎起不了什麼作用。看看美國幾宗令人髮指的校園射殺事件!再看看澳大利亞雪梨一年一度、全球性最大的名為Mardi Gras的同性戀遊行狂歡集會,全球各地的同性戀者都遠道而來,每年給澳大利亞賺取巨額的外匯!這狂歡集會在澳大利亞越來越受廣大民眾所接納,許多所謂的“基督教領袖”也開始以“容忍”(In the name of Tolerance)為由,將基督教的道德標準降低! 逃離的衝動 其實《詩篇》11:2中那所謂“心裡正直的人”並非指一些無罪的人,它乃指那些願意愛神、遵循神旨意的人。但這批人常被社會敗壞之風所困擾。也正因為這樣,詩人大衛王在無能又無助之下,就很悲觀地講了一句代表了今天許多基督徒內心感受的話“(唉)!根基若毀壞,義人還能做甚麼呢?” 在這種情形之下,人只有兩個選擇──“逃避現實(escape)”,或是“到上帝面前避難(take refuge in God)”。《詩篇》中記載,那些圍繞詩人身邊的政治及宗教顧問,給王的勸告乃是叫他“逃避”──“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去。”(《詩》11:1)換句話說,他們對王說:“王啊,逃跑吧!這多年來,您也已經盡了您作王的本份。但是我們社會的根基實在是太敗壞了,遠非您的能力所能挽救。依我們看,您不如早日‘退出政壇’,進入深山,去過與世無爭的人生吧!” 最近一位廿來歲的澳大利亞年輕人對我說,他要到歐洲的修道院,過隱居的生活(澳大利亞有許多偏僻寧靜的沙漠,我不明白為什麼他偏要選擇到歐洲。又或許神真的叫他到歐洲隱居)。我希望這位年輕人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試想在修道院的城牆裡邊,基督徒又如何“作戰”呢? 但事實卻告訴我們,逃離現實(flee from reality to fantasy)是那麼的令人嚮往──特別是一個人對現實的幻想破滅之時(disillusioned with reality)。前南韓總統全斗煥如今就隱居于南韓的一所寺廟裡。今天許多憤世嫉俗的西方人,也開始紛紛湧入充滿神秘的東方──例如風景如畫且有香格里拉之稱的西藏高山,過一個遠離人間煙火,修道式的隱居生活,連聖經中那生性活躍的使徒保羅也曾經寫信給加拉太的教會,叫一些常給他製造麻煩的信徒們:“從今以後人都不要攪擾我……(《加》6:17)。 每當人生有不如意的時候,大多數的人都會有一股逃離現實的衝動,希望能提早退休,例如遷至風景如畫的澳大利亞黃金海岸,天天到海邊垂釣,過一田園般寫意的退隱生活。但這是否是聖經中神對我們的心意呢?如保羅一樣,我們若對身邊的人說:“遠離我吧,不要來干擾我”這又有什麼錯呢? 沒錯,保羅在他事奉的人生中常需要一些離開人群、自我獨處的時間。但他不是逃離現實,乃是在受挫之時,回到那創造他的神的面前“避難”(take refuge in God)。且在“避難”之後,不忘回到現實中,去面對那由四面八方而來的各種挑戰。 保羅這種不厭戰、以退為進的人生,在《林後》四章就充分地表現出來。在第八節保羅說:“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打倒了卻不至死亡……”實在的,在人生遇到挫折之時,與逃避現實相比,回到創造我們的神面前避難,以退為進,以期勇敢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挑戰,是截然不同的人生觀。 讓筆者以舊約的先知以利亞為例: 我受夠了 大約在公元前八百年,在耶洗別王后(耶氏原為一外邦公主)的影響下,拜偶像之風遍滿以色列。當時一位先知以利亞,在道德及宗教腐敗的社會中,決定單槍匹馬地挑戰。他擊敗當時為耶洗別王后服務的四百五十位巴力假先知(參《王上》18及19章),耶洗別惱羞成怒,追殺以利亞。 也許是對當時以色列人的剛硬及社會体制的腐敗灰心失望,再加上自己性命受威脅,以利亞逃亡至一毫無人煙的沙漠曠野地帶,然後對神說(《王上》19:4):“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 “罷了”一詞,在英文乃譯為“I have enough”,意指“我受夠了”。若我能將以利亞的話意譯的話,他乃是說:“上帝啊,我受夠了!這個社會的根基實在是敗壞到了極點,無可救藥!若您要拯救他們,請便!但我可不幹!”說罷,以利亞便倒頭大睡。 您是否也曾經對社會的敗壞感到厭倦(sick of the system),以致您對神說:“神啊,我不在乎每星期日上教堂,按時交上我的奉獻,我也不在乎事奉您──只要是在教會的範圍內。但若您要我挺身反抗或挑戰社會中一些與聖經相違的價值觀,我可不幹。因為這社會的根基已經腐敗到無可救藥的地步。況且我不認為我有什麼改變社會的超人能耐!” 當以利亞正沉睡之時,神差派一位天使(《王上》19:5)“拍”以利亞,這“拍”在英文聖經NIV版本中譯為“touch”,即“觸摸”。對以利亞來說,這好比一個由神而來的具有“醫治性”的“觸摸”(a healing touch from God)!在“觸摸”以利亞之後,天使柔聲地對他說(5及7節):“起來,吃吧。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英文聖經NIV譯本將這節經文後半譯為:“For the journey is too much for you──你會走得很勞累”。由英文的翻譯來看,讀者可以感受到以利亞的神,是多麼体諒人的感受的神(a God so understanding),對以利亞照顧得無微不至。在吃過及休息之後,以利亞繼續向前行了四十晝夜的路程,最後抵達“神的山,就是何烈山”(《王上》19:8),然後鑽進一個山洞裡。試問有什麼比得上在靠近神的地方建造一所修道院,然後在裡面與世無爭的隱士生活更為理想? 以利亞此番想法,這回可引起神的不耐,以至于在第9節問他(意譯):“以利亞啊,你到底來這裡幹什麼?”以利亞回答(10節意譯):“神啊,你問我在這裡幹什麼?讓我告訴您吧──我為您大發熱心您是知道的。但是您那如驢一般又笨又固執的以色列子民,在親眼看了我奉您的名所行的神蹟之後,不但不悔改,反而要殺我!坦白說,我並非不願意為您服務,作您的代言人。但這些人也太可惡了。依我看,處理這批無藥可救的人,您還是省一點力氣,也放過我吧。更何況我是以色列最後的一位先知,您總不能眼睜睜的讓最後一位先知也被殺吧?” 對于他的這番話,神的回答是(15節):“你回去”。英文聖經NIV版本將此句話譯為:“你由哪一條路來,就按哪一條路回去。”換句話說,神乃對以利亞說:“以利亞,我呼召你出來不是叫你逃避現實。我呼召你是叫你在你所處的時代中擔負一項特別的使命!我明白在這敗壞的世代作我的代言人並不是容易的事,你也實在時常需要一些自我獨處的時候。但是在過去的四十多天裡,我豈沒有餵你,觸摸你,及使你身心靈上更新嗎?起來吧,回到現實的世界裡,面對世界的挑戰,作我的見證及發言人,不要逃避。其實你並不孤單,這個社會也並不像你所想像的那麼悲哀及無可救藥。仍有許多的人渴慕聽我的話。” 這是什麼話? 今天我們身邊許多不信的人也許會對我們說:“這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基督教沒有真理的專利權。若你受不了我們,你大可往你的教堂裡,又或者是到喜瑪拉雅山找一個山洞躲起來!不要教訓我們應如何活,也請你們停止將基督教的倫理價值強加于我們。只要你們不干擾我們,我們也不會干擾你!”當大衛王在面對社會敗壞之風的挑戰而智窮力竭之時,他舉目望天,看見:“耶和華在祂的聖殿裡,耶和華的寶座在天上,祂的慧眼察看世人。”(《詩篇》11:4) 曾經有一位在新畿內亞作宣教士的澳大利亞年輕女子,一日被邀請到河對岸的村落作客。唯一可通往該村的路徑乃是一座很長的吊橋。對這位從城市來且從未行走過吊橋的女宣教士來說,心中當然充滿懼怕。但沒有辦法,她只好鼓起勇氣走上去,當她好不容易才走到橋中央之時,突然一陣強風將吊橋吹得左右搖擺。在驚慌失措之下,她不由自主地往橋底一望,不望還好,一望之下,她整個人就被橋底下浪濤洶湧的急流給嚇呆了。 正當她快要昏倒之時,她隱約聽見河對岸傳來嚮導的呼叫聲:“史密斯小姐,往上看!趕快往上看!”她勉強地抬起頭往上一看,驟然間她看見一幅與橋底下截然不同的畫面!出現在她眼前的乃是一片晴朗、蔚藍、充滿寧靜又無雲的夏空!整個宇宙似乎突然停止運轉,這個“靜止”的畫面帶給她內心一片莫名的寧靜。就這樣,史密斯小姐泰然自若地走到河的對岸 同樣的,當詩人大衛王朝天空一望之後,他似有所感的轉過身,對周圍的政治及宗教顧問們說(第1節意譯):“你們叫我逃跑?不,我不逃跑!我是投靠耶和華的,我的神是我的避難所,你們竟膽敢叫我像鳥一樣飛往我的山去?這是什麼話!” 不是遁世者 當人生不如意或是對某一個社會的運作体制灰心失望之時,許多人會很自然地心生放棄的念頭。比如,不論我們這些在海外的人士如何吶喊,國內的“官老爺”們似乎永遠都不明白,也不願意明白(They either do not get the point or they are simply not willing to get the point)!又或者是我們害怕當我們挺身反抗或挑戰社會的價值觀或体制之時,我們會被社會歸為一群與現實脫節的一類(irrelevant)。試問哪一個人會喜歡成為一個爭論性的人物(controversial figure)?試問有哪一個人不嚮往過一個與世無爭的生活? 但這似乎不是神──至少是大衛王及以利亞先知所認識的神──的心意。對于詩人大衛王來說,他的神是一位仍然忙于世事的神。《詩篇》11篇4-7節告訴我們,這位神自創世以來其實一直都在忙著執行公義及賞善報惡。儘管祂執行公義的方法及時間並非每一次都迎合我們的意思,但有一點是很肯定的,那就是基督教所相信及傳揚的神不是一位遁世者(hermit)! 請問您的人生是否曾經,或是正在面對一些的困難,好像那位攜兒女自盡的年輕媽媽一樣,導致您很想放棄?您是否對你所處的社會理想幻滅,而想去過逃避現實、與世無爭的人生?又或者是您對學術上的追求感到厭倦,因為不論您如何地做研究都好似沒有結果?又或者是工作了多年之後,你突然發覺您其實從來都沒有喜歡過您現有的工作,更談不上享受?您是否對您的孩子,家庭,甚至是您現在的婚姻生活感到失望,以致很想放棄呢? 詩人大衛王(包括以利亞)本著他與神同行那豐富的人生經驗,在《詩篇》第十一篇勸勉我們不可逃避,也不必逃避。因為我們的神是一位了解我們的感受及需要的神。祂不單是我們在患難中的避難所,給我們希望,讓我們在祂裡面重新得力,祂更是一位永遠不改變且時刻對人歷史充滿興趣的又真又活的神。 如果我們的創造主對這一個看起來根基已敗壞到極處的社會都還充滿希望,我們又豈可輕易對自己,對周圍的人,對我們的社會,甚至是某一個政体失望,因而放棄自己的理想,甚至降低自己的道德標準呢?□ 作者現在澳大利墨爾本牧養教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