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三答

  
     文/獅明  
  為什麼我按世俗的成功及幸福觀,努力去奮鬥、追求,換來的卻是深深的失落感?

三個動力

我叫獅明,是美國斯坦福化學系四年級的博士生。當我在北大讀本科的時候,我就覺得,在人類的世界之外,肯定還有一個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否則真是難以理解眼前這個井然有秩,而又豐富多彩的大自然。所以我很自然地就接受了有神存在的觀點。但是,我對這神是誰,他和我的生命有什麼關係,卻是一無所知。

正如大多數中國人一樣,世俗的幸福觀和成功觀,從小就從周圍的環境植入我的心中。對我自己而言,所謂幸福就是努力地上最好的中學、大學、研究生院,接受最好的教育,將來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建立好的家庭,從此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每一次,當我得到我所期望的,心中卻只有暫時的快樂。隨之而來的卻是內心深處深深的失落。而且成功越大,失落的感覺就越大。

記得剛考上重點中學的時候,當我得知,每年都有幾個同學,保送上全國的重點大學,心裡就暗暗期望著:“要是有一天,我也能像他們一樣,那時我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隨後,我便遇見了學校中,輔導中學化學奧林匹克競賽極其有經驗的老師。再加上自己的勤奮努力,高中一年級就在省級的化學競賽表現出色。

因此高二、高三就得以進入全國重點大學,廈門大學的省級奧林匹克化學競賽集訓營。同時免去了高中所有的大考,如會考與高考,並且獲得了保送進入廈門大學化學系的資格。

高三時,我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代表福建省參加1996年全國中學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並以全國第四名的成績,入選國家化學奧林匹克集訓隊。同時也獲得了在全國任意選擇大學、選擇專業的資格。同年九月,保送進入了全國最好的化學系──北京大學化學系。

當時,周圍所有的人,包括我自己,都認為我應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是我的內心,卻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我找不到原因,只好有意無意地逃避和忘記。

上了北京大學後,新的一輪的期望─成功─失望的循環,又悄然開始了。當時,我得知許多師兄師姐本科畢業後,就拿到全額獎學金,到全世界著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我心中新的期望又誕生了:“要是有一天,我能像他們一樣,那麼那時,我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隨後,我開始攻讀北京大學化學和物理學雙學士學位,這是在當時北大歷史上,從來沒有學生完成過的雙學士學位。接著便是近五年早七點出門學習,第二天凌晨一點回宿舍睡覺的極其繁忙的生活。我終于用五年的時間,攻下了這個要求一般北大的本科生八年完成的雙學位。

2001年2月份,在同屆的畢業生中,我第一個接到了斯坦福大學全額獎學金的博士生入學通知書。然而,矛盾的情形再次發生。所不同的是,這次的失落感更深。而且,我忽然間意識到,這種失落感在我高中保送上北大時,曾經從我的心裡發出,並且一直被壓抑在我的內心深處。

這一次,我決定面對這種失落感,這是我第一次對自己的幸福觀提出懷疑。為什麼我按世俗的成功及幸福觀,努力去奮鬥、追求,換來的卻是深深的失落感?而且成功越大,失落越深,失落持續的時間越長?但我沒有找到答案,在失落與空虛中,懶散地度過了在大學中的最後幾個月。這種世俗的成功只是短暫的,是要過去的,不能給你的生命帶來永遠的平安和喜樂。對真正的成功與幸福觀的追尋,成為我追求神的第一動力。

我的第二原動力,來自于我進入斯坦福後,經歷的從戀愛到失戀。雖然只持續了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但卻給我的心靈另一個強烈的震撼。在戀愛中,儘管我們都盡自己的努力去關愛對方,但最後卻是以相互埋怨、相互憎恨收場。

我一直自以為是個樂于助人、關心他人的人。但為什麼會落到如此的下場?不僅如此,我還注意到,身邊的許多同事、同學也有類似的經歷。于是另一個懷疑與困惑闖進了我的腦海中:“為何人全心地付出自己的愛,最後往往換來的是怨恨呢?人真的善于關愛他人嗎?”

我的第三個動力,來自于對付我的“頑疾”──驕傲。我知道我驕傲,但改了二十多年,收效甚微。尤其是在我成功、順利時,驕傲便迅速膨脹。接踵而來的,往往便是驕傲導致的生活和學業的困境。真是痛且無奈。

三份答案

帶著失落的心情,以及對于人愛人能力的懷疑,外加對付驕傲的無奈,我進入了斯坦福校園福音團契。這是一個充滿愛、歌聲與喜樂的大家庭,團契中師兄師姐的生命見證,深深地敲開了我的心門。漸漸地,我從他們的生命中,找到了我的失落、疑惑以及無奈的答案。

而且,剛到斯坦福時,作為新生,由于語言不好、沒有車等原因,時常要找師兄、師姐們幫忙。這也使我有機會,感受到我所接觸的基督徒學長與非基督徒學長,在幫助人時的態度、動機上的不同。後者往往是出于禮節,不得不幫我,很快我就可以感受到他們被迫及不耐煩的心態;而前者,我所感受到的,是源源不斷的關愛,以及愛心、耐心背後的喜樂。甚至有時,我都覺得自己有點煩的時候,他們依然充滿喜樂地幫助我。

其中一位基督徒師姐,在我來斯坦福前,我就對她在化學研究上出眾的表現極其佩服。她來斯坦福的第一年,就在科學研究領域中著名的《自然》雜誌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一篇文章。在2000年,一年之內她又在另一個著名的《科學》雜誌上,以第一作者發表了三篇文章。再加上其它以非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與《科學》發表的文章,總數接近十篇。

即使對于美國教授而言,窮其一生,若能在《自然》或者《科學》上,發上一到兩篇的文章,哪怕不是第一作者,都已經算是很出色了。像她這麼優秀的學生,即使是在斯坦福歷史上,也是極少見的。但當我與她接觸時,感受到的卻是那麼的隨和與謙虛。

我于是想,如果他們的神能夠使他們如此源源不斷地、無私地愛他人,能使他們即使在極其成功時仍能保持謙卑的心態,能給他們一個有意義的、充滿喜樂的生命,那麼,我願意去追求這樣的信仰、這樣的神和這樣的神所引領的豐盛生命。

于是,我參加了團契的查經班。通過對聖經的幾個月的學習與討論,我逐漸找到了相應于我三個動力的答案:

為什麼獲得世俗所謂的成功後,往往換來的是更大的不滿足,或是更深的空虛與失落?那是因為,人是按照神的樣式所造的有靈性的生命,是高于物質的。因此,任何物質、金錢、名譽、權力等,都不可能給我們內心持久的滿足。只有認識我們的生命之源、我們的創造者,了解和實現他對我們生命的美好計劃,我們才能活得充滿平安、喜樂且有意義。

人到底懂不懂愛別人?答案是人的罪性之一便是自我中心,表現在愛上,就是常常以自己的方式去關心他人,而不是以適合于他人的方式去愛別人。

而且,當矛盾發生時,人極其善于找理由,將自己正義化,將自己描述成一個完全的受害者。而不是先反省自己的錯誤,同時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寬恕他人對自己的傷害。結果常常以不解與相互的怨恨收場。

並且,如果人不知道上帝對他源源不斷的愛,他是不可能源源不斷地付出愛的,因為他會枯竭;他會一直期望他人的回報。

而基督徒之所以能充滿喜樂地付出愛,是因為他們時時能感受到神在他們生命中的恩典與慈愛。正如聖經所記,“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至于驕傲,這本就是人的另一個罪性。人總是將功勞、榮譽都歸給自己,因此常常將自己困在驕傲的陷阱中。而基督徒卻認為,所有的能力都是來自于神的,因此,自己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而是應當為自己所有的能力與智慧,向神獻上感恩,並且用在世上作神愛的見證,成為多人的祝福。

我漸漸發現,我不但從道理上理解了這許多重要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自己愛他人和寬恕別人的能力,也與日俱增。生活過得越來越輕鬆與喜樂了。

其中一件使我自己都很吃驚的事情,就是通過讀經與禱告,我能夠完全寬恕前女友對我的傷害。更看清了自己的過錯,我寫了十頁的長信,承認了我的過錯,請求她的原諒,我已經能夠体會到,怨恨他人,傷得最深的卻是自己。相反,心甘情願地寬恕他人,反省自己的過犯,卻是一件喜樂的事。

2002年4月28日復活節,我受洗成為一個基督徒。□

作者來自中國,現為斯坦福化學系四年級的博士研究生。□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