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 戈
炎黃子孫雖是同文同種,都是黑髮黃膚,但在海外有機會深入接觸時,也會感到彼此的不同,正如武俠小說中,各大門派壁壘森嚴,武功招數、師承規矩各有不同。有人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膚淺地認為大陸人都是無神論共產黨員,台灣人都是暴發戶財大氣粗。以下就台灣人的特性,作一些簡單的介紹。俾使讀者在海外有機會與台灣人相處時,因著彼此互相了解,減少可能的誤會。從傳統到現代台灣人主要由閩南人和客家人(大多二,三百年前來台),外省人(1949年來台)及原住民(共九族,原住山地)組成,文化背景的橫向差異很大。同時,依年齡層來說,也可分成老中青三代,分別為傳統型,現代型與後現代型,其縱向差異也不小。其中,從傳統型到現代型,台灣社會受到了相當的震蕩。 從“簡樸主義”到“消費主義”傳統型的台灣人極為簡樸,由於老一輩多生長於物質缺乏的年代,養成吃苦耐勞、省吃儉用的美德。直到今天,許多人雖然家財萬貫,還是克勤克儉、工作勤奮地度日,從不知休息度假為何物。 現代型的台灣人則注重消費--因為經濟發展,生活富裕。傳媒電視帶進五光十色的花花物質世界。於是乎人慾橫流,衣食住行,無不爭奇鬥艷,考究新奇。這股虛華的消費旋風遍吹台灣,以至各種世界級的名牌用品在台灣都極度暢銷。只可惜生活的“痛苦指數”還是居高不下。 在這種從“簡樸”邁向“消費”的過程中,我們可在海外見到早期台灣留學生的克難吃苦,與近年來海外旅遊,購物“血拼”(Shopping)的台灣觀光客與小遊學生,有著強烈的對比。 從“權威主義”到“多元主義”傳統型台灣人有典型的權威型人格,甚受傳統中國、日本文化與階級倫理之影響。上自政府衙門,下至學校家庭,三綱五倫,長幼有序,先後尊卑,分得清清楚楚,不能逾越,要反抗或改變也非常困難。 現代、後現代型台灣人反抗權威,傾向多元化百家爭鳴的聲音,由國會議事殿堂上的打架作秀(Show),競選時的百花齊放可以看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也被“行行出狀元”的風潮取代,大、中學聯考的改變與留學風潮的轉變都是例証。 在這種一元化的權威,變成多元化的相對價值的過程中,可看到許多老一代的LKK(從台語而來,大概意為“冥頑不靈的老朽”)心情“鬱卒”。許多人在多元化的大千世界之中不知何去何從,而選擇了“水往低處流”的惡質文化,迷失了人性與方向,實在成為未來的隱憂。 從“家族主義”到“個人主義”傳統台灣人重視家族意識過於國家意識,可以從省籍情結,地方派系對立,甚至商場文化中的家族企業等看得出來。個人的價值依其在家族中的身份與關係而定位,為了家族的傳統、面子與榮譽,個人的犧牲算不了什麼。 隨著傳統社會的轉變,大家庭紛紛解組,而近年來離婚率上漲,失婚率不下,許多家庭名存實亡,近年來的單身、單親、“內在美”、“空中飛人”等現象有增無減。人與人之間有代溝隔閡,求人不如求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自然造成了個人主義在現代型台灣人中的興起。 由重視家族倫理轉變到個人本位,許多傳統的道德價值就受到考驗,新的行為準則與人際規則有待形成與建立。在這個轉變的夾縫中,家庭對個人的限制與保護同時減少,給台灣的社會帶來了許多的不穩定。 從“新人類”到“新新人類”台灣最年輕的一代與傳統、現代型的人又有著不同,一般人認為他們往往自我中心,不信任團体或組織,只注重個人成就與興趣。而且每隔十年又形成新的一代。 電腦資訊時代的來臨,更形成他們特立獨行的風格,網路上的虛擬實境,更造成了他們隱藏與疏離的人際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