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怡
书中处处流露出 的深情与智慧,从亘古到永远, 对人的爱弥久而常新。 序中言杨腓力(Philip Yancey)这本介绍旧约的书,The Bible Jesus Read (注),和一般的解经书或文学评论很不相同,它不偏重说理,也不搜集资料,而是由感性出发,又经理性思考,结论再回到感性。它有些像中国的诗话和词话,有非常主观的感受和见解。同时他也用推理和渐进的方式,带人进入旧约深奥的大门。作者用自己本身读经的经验为主轴,中间也穿插了别人解经的心得,以之为辅,使人沿着他的心路历程而行,读者极容易跟随作者的引导,对旧约有新的看法。整本书虽非严谨的学术着作,但可读性很高,是基督徒当读的一本好书。 在自序中,作者首先指明这本书并不涵盖所有旧约的篇章,除了第一章简略地介绍旧约以外,大部份都是挑选他自己有过怀疑和挣扎的篇章来探索,从《约伯记》,《申命记》,《诗篇》,《传道书》,到先知书,引导读者认真思考旧约的价值,进而发出对旧约的赞美与惊叹。 第一章 旧约值得读吗?本书一开始,作者就问:“旧约值得读吗?"并提出了一些令人困惑难解的经文来作例子。这些问题也困惑了许多现代的读者。正因为旧约与现代人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一般美国民众包括基督徒在内,对这占圣经四分之三的旧约知识非常有限,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十诫包括了哪些诫命,或者挪亚的妻子是谁。就拿教会里的信徒来说,也有许多人对旧约圣经极不熟悉,甚至不知道旧约圣经中的一些基本事实。 作者最初对旧约也是采取回避的态度,直到后来他被指定要编写《学生圣经》这本书。作者说他因此的确花了不少时间和努力,但是非常值得,这三十九卷书满足了他在别的书找不到的满足,包括新约都无法填满的饥渴。 在第一章中,作者又指出旧约乃是数十位作者,横跨千年所写的各形各式的作品,其中有诗歌,历史,讲道,短篇故事等等,但内容却有惊人的一致性,这是神所引导默示的强烈印证。他的岳父诺吴德曾用旧约的经文来战胜人生的种种试炼,自己也在旧约的经卷找到天路旅程的同伴。藉着旧约圣经,“我找到我自己"。 第二章 黑暗中的望见第二章,作者以“黑暗中的望见"为题目,来探讨神和人的关系。二十多岁时,杨腓力是《读者文摘》杂志社的新闻记者。他曾采访过许多身经苦难的人,对人生的痛苦和苦难的问题,他写了一本书,题目是《当我们痛苦时神在那里?》。面对苦难的问题,作者一而再,再而三重读《约伯记》,企图从那里找答案。因为约伯所问的问题也是我们问的问题。 作者要我们注意看约伯所遭遇的幕后背景,即《约伯记》的第一和第二章。这地上最好的义人却要经受最大的苦难,最极端的考验。但他的信心通过了考验,神后来大大地祝 他。约伯受苦时,神并不是不在,神知道而且关心他的一切。神非常在乎我们对 的信心。在神的计划里,人的苦难可以被救赎,或者可以成就更高的善。就像耶稣, 一生完美无罪,却忍受种种痛苦,甚至被钉十字架, 所成就的是极大的胜利。 第三章 甘苦交集的滋味作者用“甘苦交集的滋味"作为第三章的题目,来讨论《申命记》中的主要信息。摩西回顾他的一生,语重心长地交代后世子孙,不可忘记神及神的恩惠。摩西是一位伟大的神仆,他以以往惨痛的教训提醒人们,一再教导后人,我们虽如尘埃,且邪恶颇难防范,惩罚在所难免,神却愿意忘却我们的罪, 也记念我们的软弱。我们的神是有恩典的神, 陪我们走过旷野路, 爱我们,并不以我们为微不足道。 爱如尘埃般的人,包括那些在人看来是最渺小的,最卑微的,直到最伟大的。 摩西的话在新约中也一再被引用:“我们的神是怜悯的神,是赐恩典的神, 不轻易发怒,而是充满慈爱。"作者并且强调在新约中,耶稣登山变像时,门徒看见的摩西,是站在应许之地的山上摩西,是蒙爱而与主同行的摩西。 第四章 心灵点滴皆音符第四章探讨《诗篇》中难懂的哀悼与咒诅的经文,作者以“心灵点滴皆音符"为题,用许多真实的人物,来说明《诗篇》给人们带来的鼓励和安慰。就像人的生命,诗篇常常是紊乱而无条理的,但它可魔术一般改变人。作者在阅读默想中,感到神藉着《诗篇》对他说话,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自私,论断别人,以及忽视别人的感觉、观点等缺点。 《诗篇》使作者有极大的、魔术般的转变,让他不再把焦点全部放在自己身上,同时也放在周遭的人身上。作者从充满苦毒的《诗篇》里,知道人与神可无话不谈,人在神面前可以是赤裸敞开的。神会听我们压不下去的忿怒,也能容忍我们不适当的表达。也正因如此,神才能来矫正和医治我们。 第五章 智慧的终止第五章“智慧的终止"谈《传道书》的智慧,作者惊讶地发现,书中有许多与他青少年时期所涉阅的存在主义的作品,有相似的伤感情怀。《传道书》一开始就说出了人生的结论,“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而《传道书》的作者,是智慧、钱财、权力集于一身的所罗门王,存在主义的作家们也不是西伯利亚的苦囚或集中营的俘虏,相反地,他们多半生活优裕,在巴黎或哥本哈根的咖啡馆闲坐,在比弗利山庄大厦生活。 《传道书》所描述的空虚,很能代表现代富裕的西方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所罗门王的富足可说是史无前例,但是他的语调却十分绝望,和二十世纪的沙特,卡缪同样,发现人生的“无意义"。作者认为《传道书》郑重地提醒我们,做为人有各种限制,是在神的管制之下,如果我们在生命中追求享乐、财富等等,到头来不免要失望甚至绝望。我们必须接受我们受造的的地位,记念创造我们的主,生命才有意义。这位遍历人生的传道者的最后忠告,就是敬畏神,遵守 的诫命。 第六章 神的答覆第六章“神的答覆",讨论先知书。当作者摒除成见,仔细阅读先知书时, 他发现先知们实际上是最“现代"的作家,他们所写的主题:上帝的沉默,经济的不均,战争,邪恶的得势,世界的苦难等等,都是现代人在问的问题。在这十七本先知书里,作者很惊讶地发现,神回答了纠缠先知的许多问题,神为自己管理世界的作法答辩。 用 的怨言来回覆人的怨言。 先知哈巴谷的哀叹很能反映现代人的心声:“耶和华啊!我呼求你,你不应允,要到几时呢?我因强暴哀求你,你还不拯救。你为何使我看见罪孽?你为何看着奸恶而不理呢?" 先知以赛亚也多次求神施恩帮助:“愿你裂天而降,愿山在你面前震动。"先知耶利米也曾质问神:“你为何像受惊的人?像不能救人的勇士呢?"神回答了先知的问题, 并且重覆申明 对人的爱,应许我们 会派弥赛亚来拯救人。先知书给人带来希望,因为靠着对神的信心,人将经历新天新地。 作者在最后一章“终极答案的回响",用三个问题来完美地将旧约与新约连贯起来:“我们对神重要吗?"“神关心吗?"和“神为何不行动?"他指出耶稣是旧约中先知寻求的答案,我们就像那迷失的羊,耶稣是好牧人, 要找我们,甚至愿意为羊舍命。 也是父亲,整天想念那不听话的浪子,盼望浪子能回到 的怀抱。 从耶稣身上,我们看见 如何回应人间的悲伤与苦难,而 自己,也经历了人所能经历的各种痛苦与绝望。这证明了神对人的关心。 对第三个问题“神为何不行动",经过感性和理性的分析,作者坚信上帝的应许,弥赛亚已为我们死而复活, 将会与我们共同掌管这世界。 笔者评杨腓力的这本书,文笔流畅,以个人经验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对旧约的经文颇有精辟独到的见解,让读者看见,在旧约的书卷背后,有神凝望人们的眼神。 书中处处流露出 的深情与智慧,从亘古到永远, 对人的爱弥久而常新。但愿这本书不但能帮助基督徒重新燃起读圣经的好习惯,更能帮助所有读这本书的人了解圣经的真理,成为人类的祝 。□ 注:Philip Yancey, "The Bible Jesus Read,"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Grand Rapids, Michigan, 1999. 本文作者现住美国北加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