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介:《劫难后的灵魂》

          文云怡

  敏感的话题

  美国着名基督徒作家杨腓力(Philip Yancey)的新作《劫难后的灵魂(Soul Survivor)》,是一本难见的好书。整本书详细叙述了作者追求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教会的失误和缺点。这正是许多基督徒不敢谈的话题。因为一触及这些问题,许多教会就会不知所措。

  然而杨腓力却大胆地指出了这些缺点与失误。他早期对教会十分失望,这失望几乎摧毁了他对上帝的信仰。但也让他深深思考人的本相,以及教会所反映出的人被罪污染的形像。

  他所处的六十年代的乔治亚州,牧师在讲台上公开宣称黑人是上帝所咒诅的,甚至引用《创世记》中的一节经文,来意义模糊地支持这观点。

  在他读基督教大学时,校方为了表明开放和进步,收了一名黑人学生。但为了安全起见,却又指定这学生与一个波多黎各来的学生同房。学校有非常详细的校规,长达六十六页,从男生的头发应长几公分管到女生裙子的长度,对外面的世界却漠不关心。教会里也充满了自以为义的基督徒。

  小时候,杨腓力以为这些都是对的。成长后却知道,教会的教导并不全是真理,甚至曲解了圣经。做为一个真基督徒,一个追寻真理的人,杨腓力认为,教会需要改变。数十年来,他一直在寻找答案,为教会寻找改变的方向,为受伤的灵魂寻找治疗之方。

  光彩十三人

  在三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杨腓力有机会接触和调查各式各样的人物,也研读了古今中外浩瀚的文哲史各样的着作。他发现其中有十三位人物给他带来心灵的震撼,让他从新的角度来反思与了解基督教信仰。这十三位人物,横跨欧、亚、美、非四大洲,纵越三百多年。其中有医生、牧师、诗人、政治家、小说家,国籍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印度、英国和苏俄。有男有女,有的人现在还活着,有的却已过世多年。

  杨腓力遂用他犀利的文笔,着下《劫难后的灵魂》一书,描述了这十三位的丰盛的生命以及他们对真理的认识。他在书中又很自然地和他们进行心灵与经验的沟通。顺着他的引导,读者会发现,自己与作者一样,在和书中人物接触之后,对人生的痛苦和冲突有了新的诠释和认识。

  创伤到康复

  第一章“由创伤到康复"。作者从他六十年代乔治亚州的青少年时期讲起,狭窄的教条主义,对圣经的曲解以及种族优越论,是当时主流教会的共识。凡是与教会有不同看法的全被否定和排除,基督徒的行为常和圣经真理背道而驰。

  这样负面的教会经验,迫使作者对自己的信仰经常反省和重新评估。有一段时期,他排斥教会,拒绝神。但是由于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寻,经历漫长的探索后,他重新肯定了信仰,回到神慈爱的怀抱。

  而本文前面所提及的那十三位人物,虽然他们并不全是正统的基督徒,其中甘地甚至拒绝了基督教信仰,但是他们都因接触了耶稣基督而有生命的改变。他们是云彩般的见证人,正是他们帮助作者重新找到那散失的宝藏。

  长夜到黎明

  第二章,“漫漫长夜到黎明"。介绍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的一生。由于作者在亚特兰大长大,他对当时黑人的处境有亲身的体验。他的教会就是反对马丁路德金的。马丁路德金的一生面对各种的压力,他之所以能够平静泰然地处理事物、面对人群,是因为他依靠神。

  当时的联邦调查局诬报马丁路德金是共产党,马丁路德金在各种威胁和迫害之下挺身而出,为真理、为正义发出呼声,主张以爱来消除种族仇恨,以非暴力示威来对抗暴力。他身为南方浸信会的牧师,作为主忠心的仆人,经过种种的患难和逼迫,最后被人枪杀。

  马丁路德金并非完人,他也曾软弱失败,他的婚外情让作者和许多其他的人对他的信仰产生过怀疑。作者研究金的演讲、证道和他的作为,认为金可比为旧约时代有异象、有神同在的先知,他的讲道充满了从上而来的能力,唤醒了美国人沉睡的良心,他的民运精神至今被人纪念。

  作者引用金在孟菲斯最后的演讲,说明金力量的来源:“今晚我很高兴,我不为任何事忧虑,我不畏惧任何人,因为我已经眼见将要来的主的荣光。"金对神的信心至死不变,作者从他身上看到神的爱和饶恕,如同活水的江河涌流不息。

  岸边的圣物

  第三章,“海岸边遗留的圣物"。作者介绍吉柯查斯特顿(G.K. Chesterton)其人与其着作。查斯特顿提出,喜乐是基督徒最大的奥秘。他将这个世界比作一艘遇难的船,而寻找人生意义的人,则像从沉睡中醒来的水手,会在海边发现一些文明的遗物(虽然他已经记不起这些东西的意义和价值)。

  查斯特顿并不回避人的痛苦,可是他更强调人正面的快感:男女欢爱,游戏,艺术创造……他教人欣赏大自然,学习孩童的天真,长存感恩的心。他强调基督教信仰是人类喜乐的来源,神是公正的。

  他一共写了一百多本书,他的书诙谐,活泼,欢欣。当信心低落时,杨腓力常在查斯特顿的书中找到无限的乐趣。

  找到快乐泉

  第四章,“峰回路转到快乐之泉"。当杨腓力写《有话问苍天》(台湾校园出版社)一书时,发现了保罗班德医生(Paul Brand)的《疼痛是一件礼物》一书。班德是一位世界有名的外科医生,他太太则是眼科医生。作者访问他们,花了十年的时间来研究、了解他们。

  班德的父母是在印度的英国宣教士。班德幼年在印度九年,然后回英国受教育。他后来专门治疗麻疯病人,照顾、爱护被社会摒弃的、最低层的、最肮脏的麻疯病患者,替他们重新安装手脚,为他们的眼睛开刀。

  以班德的技术和名望,他绝对可以在有名的医院或者医学院,过受人景仰的生活。但是他却选择到一个偏远而且没有人愿意去的麻疯病院,照顾别的医生不愿意治疗的病人,让他们重新燃起人生的希望。他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成就,使一千五百万的麻疯病人,可以保住手指、脚趾和视力,也让许多糖尿病患者不必截肢。

  班德对人的爱心是他信仰最有力的见证。他是一个谦虚舍己的人,是好医生、好父亲和好丈夫。他与神的关系很近,是现代人中少有的喜乐又满足的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真基督徒的榜样,基督教的理论以及神的爱都不再只是空谈。

  杨腓力追随班德医生到印度的村庄,到路易斯安那的麻疯病院。他在班德医生的身上看到了美好的见证,这帮助他自己重新燃起信仰的热诚。

  贫病的孩子

  第五章,“幼嫩的生命和宇宙的攻击"。罗伯特寇尔斯(Robert Coles)是精神病科专家,书香门第,哈佛大学毕业,《时代》杂志在1974年选他为“最有影响力的精神病科医生"。他花了四十年时间,探访穷困残疾孩子的家庭。他发现贫穷的人常常也是受祝 的人,他们有勇气、爱与依靠上帝的心,懂得人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环境,是内心深处的依靠。

  寇尔斯坚信圣经真理,他让杨腓力了解到,人人都有神的形像在心里,人类有上帝赋予的尊贵。

  寇尔斯不仅一生都以耶稣为榜样,而且也教导自己的学生学习谦卑、认识耶稣,为受苦的孩童带来希望。他还写了许多本书。同为作家,杨腓力从他身上学习到,一个真正成功的基督徒作家,绝不能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他必须主动发掘生命的奥秘。

  绝对的恩典

  第六章,“追逐恩典"。托尔斯泰(Leo Tolstoy)和陀思妥耶夫斯基(Feodor Dostoevsky),这两位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家,立志为基督教理想献身。托尔斯泰对现世和理想世界有长期的探索,他想做一个诚实的好基督徒。他向未婚妻坦白他的不光明的历史,让家人备受折磨。他又解放家仆,将财产捐给穷人。他一生都在尝试去做神圣、高贵、完美和理想的圣人。但他失败了,他发现自己做不到。他活在痛苦与折磨里,一直到死。托尔斯泰的自传给杨腓力很大的震撼,从托氏的身上,杨腓力看到自己的影子。

  陀氏则一生中犯过很多错误,他在监牢里与小偷、杀人犯、酒鬼为伍。他的作品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结论是:人因被爱才学会爱人,人若相信永生,他的今生才有意义。

  这两位作家成为杨腓力的精神领导,因为他们合起来回答了杨腓力心中最重要的问题:为甚么圣经的理想不能在我们身上实现?他们让杨腓力看到,人应该追求、但也该知道,靠自己无法达到圣经标准。唯有认清自己的罪性与不完全,人才会依靠神的恩典,从神那里支取力量。

  从这两位伟大的俄国文学家的作品中,杨腓力更透彻地了解到基督教真理的核心,那就是神的绝对恩典。

  身体力行者

  第七章,“陌生土地的回响"。讲甘地(Mahatma Gandhi)的一生和他对世界的影响。甘地虽不是基督徒,却受基督教影响甚深。他问:“为甚么我们不遵行我们所教导的?"

  甘地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领导印度走向独立和民主,他看到西方世界的缺点:物质主义,颓废,武器的冲突。他寻求一条新路。他的力量不是来自物质,而是来自精神。他阅读了托尔斯泰的《神的国度在你心中》一书,决定接受登山宝训,以一生实践和平相处和爱仇敌。他的跟随者也都承认这一理念来自基督教的影响。

  甘地与穷人认同,与最下层阶级的人称兄道弟,因为他相信人是有尊严的,而人的尊严也当被尊重。

  杨腓力从甘地的身上看到了基督教真理的实践、福音的力量和耶稣的力量,因为甘地一生的哲学和原则都是效法耶稣的。

  从政的榜样

  第八章,“公共广场的蛇和鸽子"。小儿科医生爱威睿克普(C. Everett Koop),在儿童医院拯救了无数早产儿。三十多年来,杨腓力一直与克普保持联络。

  1980年克普在接受雷根总统的邀请,成为政府要员。在任期内,他非常坦诚地公开宣布他的基督教信仰。他不以一个审判官的形像出现,但也绝不妥协。他是个黑白分明的人,但他也把罪与罪人分开来看。他称同性恋的行为为所多玛,但是当他在波士顿与一万二千个男同性恋者说话时,却能获得他们的信任。

  他坚决反对堕胎,但他也是一个诚实的科学家,将堕胎对妇女健康的影响很诚实的报告给白宫,并不夸大。不料消息部份走漏,他成了“堕胎的支持人",这使媒体和公众对他毁誉交加,甚至基督徒也对他有误解。

  他的从政经验,证明了基督徒在政治圈中的困难,以及平衡公义与恩典的不易,杨腓力认为克普医生灵巧像蛇、温驯如鸽子,可为基督徒从政的榜样。

  垂死的安慰

  第九章,“当他垂死时"。十六世记的诗人和牧师约翰董(John Donne),在医生宣告他无救时,写下了他的挣扎。董牧师曾主持伦敦最大的圣保罗教堂,期间三次瘟疫横扫伦敦,仅仅第三次就死了四万人,伦敦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伦敦几乎成了鬼城。人们来找董牧师寻求答案,寻找安慰。但不久他自己也染上瘟疫。

  董牧师在病中六个星期里写了一本灵修日记,他在日记中与神摔跤,提出各样的问题,如人生的痛苦、疾病和死亡,有甚么意义?深思的结果,他仍决定信靠神。痛苦成为神训练他的工具,他从病痛与死亡中学会谦虚、感恩与信心交托。

  他的着作到今天仍然带给人安慰,杨腓力在朋友的葬礼上即朗诵其诗文。

  平凡与璀灿,

  第十章,“平凡中的璀灿"。安妮笛拉德(Annie Dillard),与作者第一次见面是1977年。笛拉德得过普立兹文学奖及其他许多文学奖。认为写作是神圣的呼召,她在文坛上的成功反而使她更谦虚。

  她在大自然与平常的事物中看到神的荣光,但她也坦白承认她在信仰上有过怀疑和挣扎。她努力做一个基督教作家,作者认为安妮的作品对别的基督徒有安慰作用,她的文章能添加别的信徒的信心,为他人在精神上开辟一条路。

  翅膀的低语

  第十一章,“翅膀的低语"。费德锐克布期纳(Frederick Buechner)在当牧师之前是小说家。他十岁时父亲就自杀身亡,后来他的叔叔也自杀身亡,有人认为他之所以进神学院是因为一直在寻找他幼年失去的父亲,但是费德锐克却认为那是上帝神圣的恩典,他认为上帝虽然沉默,但是 的确存在,人可以在心底听到 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在各样小的事件里,你都可以聆听 的声音,你的生命就是恩典。

  他对教会有许多批评,他写了十五本小说,也写了很多本散文和杂文。从他的生命和他的笔下,作者学到了一门难学的功课,那就是,真理是可以用文字表达的。

  另一种园地

  第十二章,“反叛者的园地"。远藤周作(ShusakuEndo)是现代日本小说家,他对人的内心说话。他的小说给当时的基督教文化带来新的光亮。

  在基督徒人数占不到百分之一的日本,远藤所描述的基督是那位被人拒绝的耶稣。由于对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了解,远藤把真理用另外一个形式表现出来,在他的书里,耶稣是为叛离他的人而上十字架的。杨腓力从远藤的着作中领悟到:真理是可以超越文化的。

  受伤的医护

  第十三章,“受伤的医护者",作者介绍卢云(Henri Nouwen)和他的着作。卢云是名校教授,由于自己经历过挣扎,对人有特殊的怜悯。他放下舒适的生活,去照顾一个智障残疾的年轻人。

  他对人和神之间的关系有独到的了解,他所写的《负伤的治疗者》(香港基道出版社),对人生的痛苦有透彻的看法。他说人有两条路,一条是往上的,也是美国文化的特徵──不能控制地追求地位、权力和野心;另一条是往下的,也是圣经上所说的,道成肉身上帝成为人,住在人间,成为奴仆的样式。这条往下之路能带来真正的与全然的自由。

  在他人生最后十年,他放下世人所重视的一切,去照顾智障病患。从他的生命,作者可以看见耶稣的形像,看到教会虽不完美,却能带给人希望。

  经纬交织图

  现代基督徒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让人回到神的怀抱。杨腓力即藉着这样的人物和他们生命的故事,以他本人从这些生命中找答案为经,以十三位虽不完美却效法耶稣的伟大灵魂为纬,穿针引线,编织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也给我们往上指出一条可行之路。

  《劫难后的灵魂》是一本基督徒必读的好书。尤其是那些对教会失望的基督徒,这本书能带领你在灵命上更上一层楼。□

  作者现住美国北加州。


Home PageContentsPrev.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