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峰
過去十年來,隨著海外中國學人福音事工的進展,在美、加、澳、紐、新、港、日、歐各地,凡是中國學人較密集的城市中,均已成立了一些以中國大陸學人和新移民為主体的教會(註一)。其數目雖無全面性的統計,但肯定正不斷增加中。(註二) 若我們從教會歷史和教會增長的角度來看,中國學人這一個群体和教會的興起,其內外因素(contextu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都與六十、七十年代北美華人教會極其相似,這是歷史進展的必然規律,我們可從這規律中評估過去十年來的得失,以策將來。 一. 四種發展模式根據筆者在各地的見聞和調查,目前海外以中國學人為主体的教會,主要有四種發展模式。這四種模式都具有年輕的海外華人教會共同的特色,其優點和難處也相互共現:
二、四項當務之急筆者曾與多位牧長交流,針對上述四種模式作客觀評估;對於“是否成立”及“如何發展”中國學人教會,我們有一些建議,限於篇幅,在此先簡短地拋磚引玉,盼可成為更深入研討的起點: 1. 盡力溶入來到海外的老、中兩代中國學人,因與海外華人背景太不相同,教會在傳褔音階段大多有必要成立同質性的團契;但當學人信主受洗後,應鼓勵他們盡量溶入現有的華人教會中,與其他背景的信徒成為一体。這需要雙方捨己,“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而年輕一代的中國留學生,與港、台背景的年輕人差別不大,甚至不需單獨成立團契,可溶入教會一般青年團契或學生團契中。這是中國學人事工應該優先努力的目標。 2. 本末先後若因語言、信息或其他針對性的因素,必須成立以中國學人為主体的教會,則無論採取上述四種模式中任何一種,都應在預備階段優先建造同工,不要太快開始主日崇拜;先有人(man),才有事工(ministry),是主耶穌的原則(《路》6:13)。同工的建造,在靈命的培育上至少應包括:基要真理、心靈醫治、靈修生活、品格和價值觀;事工的操練方面,最好先到成熟的中西教會觀摩實習培訓,並先有同工禱告會,先建立同心同靈的同工團隊。因為教會不同於團契,若無足夠的牧養、教導和培育,單靠福音聚會將難以為繼。 3. 前車之鑑過去卅年來,海外華人教會已累積了不少成敗得失的經驗。在成立和發展中國學人教會的過程中,已有前車之鑑,可避免重蹈覆轍。我們應該評估華人教會在開創、轉型、佈道、造就、訓練、信徒動員、牧養、教導、行政、組織、決策、領導、植堂、爭執、分裂……中,所學到的教訓,歸納出一些可知可行的原則,供海內外中國學人事工參考。盼望華人神學院的期中報告和畢業論文中,有更多這類的研究成品。也盼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讓我們從今天起立志栽建有本之木;先求向下扎根,自然向上結果。 4. 支援中心目前海外各地的中國學人教會都屬初期階段,急需成立支援、諮詢中心。這樣的支援中心不一定是個常設性組織,但須能引介講員、資訊、材料、培訓及聯合聚會;尤其一些較幼小的獨立教會,更需要援助。《海外校園》願與海外華人及中國學人牧長們分工合作,共同學習服事中國學人教會。 三、結論:有根有基綜覽過去十年來的海外中國學人教會,一方面充滿了神的恩典和祝福,卻也看到我們自己揠苗助長的浮躁和有限。筆者曾與參與事工的牧長討論,若用三句話總結,可說是:佈道有成、根基尚淺、牧養不足。這些現象的原因和今後的策略,由明年起更名的《舉目》(原進深特刊),將請眾教會同工一起深入檢討並尋求。 筆者深信,今日中國學人事工的進展,肯定影響十年後海外華人教會的質量,也會成為將來中國大陸城市教會的樣版。 因此,海外的中國學人教會不應只具佈道、團契、祟拜的功能,而是建立全方位有攻有守、由內而外、由近而遠的福音、真理、宣教基地。只要我們認真澆灌、栽種,培育,當時候到了,這願景(Vision)必可實現。□ 註一:本文所說:“以中國學人為主体的教會”簡單的定義是:“學人”指有大學或以上學歷的知識份子。他們目前在海外可能是留學生、訪問學者、研究員、教授,可能是學術界以外的專業人士、家庭主婦或各行各業的人。“中國學人為主体的教會”是指該教會固定的成員,來自中國大陸的人數已達到80﹪以上。 註二:海外校園雜誌正請人進行一些統計,有關各地中國學人的數目、團契及教會現況等大概資料,2001年3月的《舉目》將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