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的啟發

  
            文/張路加 文  
  有人問我,上帝既要我們信他,他在天上手一揮我們都全信了,就像當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廣場,叫那麼多喊口號的人著迷,不是很好嗎?

無名之人

人活著就需要追求,需要突破。我認為主要在三個方面來突破,就是對環境的突破,對心境的突破,和對靈境的突破。

我們通常會對身處的環境,有一種依靠和期待。這環境包括物質環境,以及我們看為寶貴的感情環境。但是經驗告訴我們,這些環境會改變,是靠不住的。因為 “滄海桑田,世態炎涼”,本是人生常態。這就需要我們突破環境。

我們也非常看重心中的安全感。有無安全感影響甚至決定著我們的心情,以致我們常常在愁苦和嘆息當中。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們的心境又豈能有平和的時候!我們實在需要突破心境。

想要突破環境與心境,唯有真正找到那不動搖、不改變的根基,才有可能,我們的人生也才能一步步往美好的境地前行。然而對環境和心境突破的一個前提是,你必須先有靈境的突破,認出神是怎樣一位上帝,認出他在我們身上有何等樣的計劃和指望,也能真正接受他向我們發出的呼喚。

聖經《馬可福音》10:46-52提到有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巴底買,意思就是“底買的兒子”。換句話說他自己其實沒有名字。別人只知他父親叫什麼,但不知道他叫什麼。他自己也不知他叫什麼。或許他叫什麼名字也不重要,反正人人都看不起他,因為他是一個要飯的、瞎眼的、坐在路旁的人。但是在這個巴底買身上,可以看見我們人類的一個縮影。

我們在神面前失落,在靈裡不認識他時,我們根本不知道我這個人到底是誰?我活著有什麼意義呢?我知道生身父親是誰,但我自己到底是誰呢?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呢?

這些問題都困擾著我們。這種困擾與你的地位無關,與你的金錢無關,與你的學問無關,與你有沒有美滿的家庭,也沒有太大的關係。你心裡面疑惑,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在巴底買身上,看到同樣的困惑。我們為什麼會落到這種景況之下?聖經告訴我們其中的原因:因為我們舊有的生命中有著三大特徵:

第一個特徵,我們舊的生命是污穢的、是低下的。

這個話聽起來很刺耳,但事實卻是如此。聖經形容巴底買是一個坐在路旁的人,我們可以想像他滿身的污穢,骯髒不堪。其實我們也常在這光景之下,很多時候外面看我們很光鮮亮麗,內心卻很污穢可怕。

前一陣當SARS橫行肆虐中國時,有幾種人被稱為“最被痛恨的人”:

第一種是造謠中傷者。如果他與某人有過節、有仇恨,他就造謠說某某人得了SARS;如果某餐館生意很好,他就造謠說他們的廚子得了SARS,結果讓該餐館生意一落千丈。美國華人圈中也有同樣情況發生。

第二種是那些黑心的奸商。他們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他們屯積了大量的口罩,高價販賣。或用低廉的材料,去假冒那些品牌很好的口罩。

第三種是偷竊,搶劫犯。當人人自危時,他們卻趁火打劫,被抓到時,又說別碰我,我有SARS。結果連警察也不敢碰他們。

第四種是見死不救者。

第五種是擅離職守的。比如有的醫生、護士,因懼怕而無法盡忠職守。

第六種是對社會心懷不滿,而故意去到處傳播SARS的,等等。

其實這幾種人的影子,每一種人在我們的生命中都出現過。我們盼望高尚,追求高尚,但我們卻無力行出來。

我們舊生命中第二個特徵,是有內在的飢渴和需要。

就好像那個要飯的巴底買,他絕對不會說我一輩子吃一餐就夠了。他天天坐在路旁乞討。為什麼呢?因為生命不停地有需要。

不但人肉体有需要,其實心靈有更大的需要,有更大的飢渴。但是我們到哪裡去找糧呢?

有人這樣形容今天海峽兩邊的中國人:一邊啥都不信,一邊啥都信。中國大陸號稱無神論,什麼都不信;而台灣神靈滿街,什麼都拜。那些“不信”的人,真的什麼都不信嗎?他們卻信“金錢”,把物質當作心靈需要去追尋。

但人心中的飢渴並不因物質豐富而減少。我在舊金山認識一對夫婦,他們有很大的住房,夫婦倆有很好的工作,有相當不錯的收入,有一雙很可愛的兒女,似乎從各個角度來看,都是個很美滿的家庭。

一次我去探望,那個太太就開始訴苦。她說,她何等盼望她先生能常常陪伴她一下。她說她真懷疑先生到底和股票結婚,還是和她結婚。

她說有一次她在廚房中非常忙碌,去幼兒園接小孩的時間快到了,連聲問坐在電視機前的丈夫現在幾點了,他丈夫居然告訴她,現在“一萬多點”了,差點兒把她氣昏。

接下來,她又抱怨讀高中的大兒子。因為這孩子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屋內,從來不和媽媽溝通。她找孩子,想和他好好聊聊,孩子卻說我現在已經不會說話聊天,只會打字聊天。媽媽你要聊天嗎?除非你上網和我聊天。

今天的人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但心和心的距離是何等的遠!人心有許多飢渴,不是物質可以滿足的,不是金錢可以填補的。有人這樣形容現今雖具高科技,卻是一個低接觸的時代(High Tech, but Low Touch)。誰能真正滿足我們心靈的需要呢?

我們舊生命還有第三個特徵,聖經用“瞎眼”來形容。

瞎眼是什麼呢?是沒有光,沒有方向。有二句很貼切的口號,可以形容所謂“後現代”。第一句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第二句“一切都是相對的”。當人不再有絕對真理作依歸時,就表明他已失去了方向。

我有一個朋友住在灣區的矽谷,有一次他送一個電子郵件給我,是一首打油詩,題目叫做“矽谷華人工程師之歌”──

一進矽谷,心裡發毛;

二手舊車,東奔西跑;

三十出頭,白髮不少;

四室小屋,要價奇高;

五彩屏幕,鍵盤敲敲;

六神無主,終日辛勞;

七夕牛郎,織女難找;

八萬家當,股票套牢;

九點回家,只想睡覺;

十萬頭款,房搶不到;

百事無成,上網閒聊;

千辛萬苦,虛無飄渺。

辛勞一生,卻落得“虛無飄渺”。出路在哪裡?方向在哪裡?沒有光,也沒有糧。這是乞丐巴底買的情景,也是我們人生的一個縮影。這樣的生命只可能有一個結局,就是孤獨地死去。不但生命完全消失,出于塵土的歸于塵土,而且靈魂永遠走入黑暗之中,聖經形容為“死在過犯罪惡之中”。

轉機仍在

有沒有轉機呢?出路到底在哪裡呢?聖經讓我們看見,就在人類陷入最黑暗的長夜時,突然曙光出現,耶穌來了!他是神,卻以人的樣子來到這苦難的世界,黑暗的人間。

他為什麼來?他告訴我們,他來是為了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無病的人不要醫生,但是今天整個人類病得正在死去,所以他來拯救。

耶穌不是偶然經過巴底買身旁的,是他聽見了巴底買的呼聲:“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吧!”“大衛的子孫”,在猶太人中是一個特別的稱號,意為“我的拯救者,我的彌賽亞”。所以巴底買喊的是:我的拯救者啊,求你可憐我吧!

巴底買所以呼求,是因為他了解自己的狀況,知道自己已經無望,需要拯救。

在基督信仰裡只有一個進口,就是承認自己是一個罪人,呼求基督的拯救。就如耶穌傾聽巴底買的呼求,當我們呼求耶穌時,耶穌也必停下來傾聽。

父母親能在很多孩子的哭聲中,區分出自己孩子的,耶穌更是這樣。當耶穌從耶利哥城與許多人一同走出來的時候,人聲是如何的嘈雜,路旁的乞丐在呼叫的時候都沒有人注意,但耶穌卻聽見了。耶穌說:“讓他過來。”這是耶穌在呼喚我們,耶穌說,你靠在我的懷中吧!凡勞苦擔重擔的,你到我這裡來吧!

這位耶穌,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神明,他對巴底買說的話,讓人非常感動:“你要我為你做什麼?”記得筆者當年在德國留學的時候,週末在餐館打工,每當有客人進到餐館來時,我一定會對他說:“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如今這位萬王之王,萬主之主,面對一位瞎眼、一無所有的乞丐,竟也說同樣的話,為什麼呢?因為他在愛中尊重我們。

有人問我,上帝既要我們信他,他在天上手一揮我們都全信了,就像當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廣場,叫那麼多喊口號的人著迷,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這麼麻煩,要我們用心靈來接受呢?這是因為,在愛中一定有尊重,我們雖是卑微的人,但神說你是我生命的一部份,我因愛你,就尊重你,我不強迫你。我讓你用你的真誠和自由意志,來回應我對你的愛。

當耶穌問:“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呢?”巴底買請求:“夫子,我要能看見。”耶穌答應了他的請求。于是巴底買不但眼睛看見,連心靈的眼睛都被打開了,他從此就一路跟隨了耶穌。

巴底買沒有說我現在眼睛看見了,我可以去要更多的飯,或者去做自己的事。他反而開始一路跟隨了耶穌,正像耶穌另一個門徒彼得所說的:“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跟從誰呢?”

四大啟發

巴底買的經歷帶給我們哪些啟發呢?首先是他所表現出來的信心。主耶穌特別稱讚他──你的信救了你了。我們想經歷上帝,只有先憑著信心。信心是什麼呢?是你雖眼睛沒有看見,但是你確定它的存在。

基督徒的信心是什麼呢?就是信所沒有看見的,但終能看見所信的。終能看見所信的這一點,這就把真實的信仰和偽信仰區分開來。這也正是每個基督徒的親身經歷。

信心是認識上帝最重要的途徑,有限要去接受無限,也只有這麼一條途徑。我們因信認識上帝,我們因信接受聖經是神的話,我們因信被上帝稱義,我們因信知道我們人生中有上帝在我們身邊。而且最終,我們確實看見、經歷到我們所相信的。

巴底買帶給我們的第二個啟發,就是他的禱告。聖經中記載巴底買二句禱告,第一句是:“我的拯救者,可憐我吧!”第二句是:“我要能看見。”禱告就是那麼簡單,那麼直接,他的禱告是抓住根本的禱告,我們有沒有為自己的得救向神禱告呢?我們有沒有為打開靈裡的眼睛向神呼求呢?巴底買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

第三個啟發,就是巴底買的恆心。他反覆的呼喚。雖然旁邊的人譏笑他,不許他出聲,然而他卻堅持到底。

我們在信仰的路上,也會碰到各樣障礙,有時是家人給予攔阻,有時是同事譏笑,甚至有時是自己充滿懷疑。但我們要學習巴底買,有什麼比靈魂得救更重要呢?我們要以巴底買為榜樣,他持之以恆,就得到了。因為聖經應許:凡尋求就必尋見,叩門就必給他開門。

巴底買帶給我們的第四個啟發,就是“全然的交託”。當他聽見神的呼喚,就丟下衣服,立刻跑到耶穌跟前。我想這衣服可能是乞丐巴底買的全部財產,但他不再看重這身外之物。他將身体所需、將他的餘生,完全交託給主了。難怪耶穌要特別稱許他的信心了。

乞丐巴底買能做到的,今日的你我,能做到嗎?□

作者來自上海,曾留學德國,現住美國洛杉磯。□

版權作者保留,請勿轉載。□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