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棒的是上不了名言錄的的一句名言:“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
文/范學德 |
我私下與公開裡一直稱陳慶真為陳老師,這不但因為她的確是老師,貨真價實的美國大學教授,而且還因為她和丈夫都那麼虔誠地愛主,令我著實欽佩他們的人格與靈性,故甘居弟子。 陳老師著的《世界觀的交鋒》一書出版後,我曾自告奮勇,要為她寫書評,卻遲遲沒有動筆。去年上半年到使者書房,書房經理蘇文哲指著《世界觀的交鋒》說,他知道這是本好書,就進了許多,可惜很少有人買。 這潑了我一頭冷水。連書都很少有人去買,我寫書評又有何用?不寫了。這次寫了,寫的是討論。 我老弄不明白,雖然連民諺都說孔夫子搬家儘是輸(書),但為什麼買書看書的基督徒卻不那麼多呢?按理不是缺錢,請客吃飯都有錢,也捨得花。我到外地佈道時,經常有弟兄姐妹好心地請我到飯店吃飯。我偶爾會想,要是把這些錢換成書有多好。都是兄弟了,一杯清茶兩碗便飯,足矣,還能應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當年學過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告訴我:世界觀就是人對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根本看法。陳慶真則把世界觀界定為一個人的人生哲學、信仰系統,是人對宇宙的存在,對人在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據此,她把當代西方流行的五花八門、光怪離奇的世界觀,歸結為三大類:科學主義世界觀,人本主義世界觀,和基督教信仰世界觀。 對《世界觀的交鋒》一書,我一讀,再讀。讀得最細的是人本主義世界觀這一部分,並且我認為,這一部分是這本書中最有特色,也最有價值的部分。其一:基督教界中很少有人涉及這問題。其二:如作者所說,人本主義世界觀,是目前西方最具有優勢的世界觀。其三:人本主義世界觀已以自然神論,神体一位論,以及普救論的面目,進入了教會。 對于教會,特別是北美的華人教會來說,認識人本主義世界觀到底有什麼意義?我的看法是:如果不了解這一世界觀,對外而言,我們就無法了解大陸人,特別是大陸知識份子信主的主要障礙;對內而言,我們就無法對症下藥地清除剛剛信主的弟兄姐妹生命成長的基本障礙。 具体地說,是這樣一些人生觀念:
1. 存在論上的唯我論。 這種唯我論不是說我是唯一的存在,而是認為我是我存在的主人。或者說得通俗一點,我就是我生命的主人,我就是我生命的舵手。用大陸人唱了多少年的國際歌來說,那就是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 靠自己的什麼呢?一靠聰明才智,二靠艱苦奮鬥,三靠機會運氣。當然也有靠老子(家庭出身)的,但那只是極少數人,且沒出息。對于大多數學子來說,他們靠的是自己。並且,這麼多年他們也就這麼一路地靠過來了,靠到了出國留學,靠到了出人頭地,靠到了成家立業。總之,他們相信這個“我”還是靠得住的。如果連這個靠不住,那就更沒有其它東西好依靠的了。 八十年代中期以來,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 A. H.)的學說,在大陸十分流行,更為這種存在論上的唯我論提供了心理學的基礎。馬斯洛的心理層次理論,一時間成為關于人的基本需要的金科玉律。而在這個金科玉律的頂端寫的是堂堂四個大字:自我實現。 有的心理學家特別強調這種人本心理學的幾個要道:相信人的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惡是派生的,是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潛能的發揮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稱為自我實現(註一)。 這一理論否認了人需要上帝,又否定了人生的目標是榮耀上帝。 記得我當年在大學和黨校教書時,曾大力宣揚這種自我實現的人生理論,還以為這是被實驗證明了的科學理論,並且是最新的心理科學的理論! “人本主義最大的最危險的謬誤,就是認為人類對命運的操縱有絕對的信心。” (註二)此言不假。
2. 社會觀上的祖國至上論 愛國主義或者民族主義,是大陸當代最流行的思潮,在青年中間尤其流行。故此,有人把那些最極端的愛國主義者,稱為“憤青”。此類“憤青”之憤,非正義之義憤,而是逢美(國)必罵必憤,逢中(國)必不許你罵你憤。若你說美國有什麼好,或者中國有什麼不好,你就是找罵了,他必憤得跟你沒完沒了。 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這就是祖國至上論的信條。 它是人本主義世界觀在國家和社會問題上的表現。人本主義相信,人性本善,社會問題的產生,是由于政治制度與文化制度造成的,只要解決了這些問題,就可以在人間建立天堂。那靈丹妙藥是什麼呢?有的說是教育,有的說是科學,有的說是民主自由,馬克思說這統統不對,是革命! 祖國至上論,是共產主義天堂後的又一個烏托邦,不過有些畸形。 問題不在于祖國從來不能、也永遠不可能完美無缺,從而它就無法至上。更重要的在于,在此一祖國中生活的人們,與在彼一祖國中生活的人們都是人,人所有的罪性與罪惡,大家都有,連捍衛祖國至上的鬥士們也不例外。
3. 道德論上的相對論。 杜威的名言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對的。”羅素名言是:“世上原沒有什麼絕對的道德標準,一切是非善惡都是相對的。”還有一位不知其名的人的名言是:“所有的價值都是相對的。”但最棒的是上不了名言錄的的一句名言:“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就是道德相對論的總綱。 在大陸人當中流行的道德相對論,有其深厚的理論基礎,那就是“階級道德論”,否認人類有共同的道德,認為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道德是根本對立的。因此,“只要符合無產階級的利益,有什麼不可以?”從階級道德相對論到個人道德相對論,其實也就是一步之遙。 還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首先是五四把儒家的舊道德打倒了,1949年又立起了新道德——社會主義道德,這一道德說到底,就是聽黨和毛主席的話,他們的話就是真理。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這一神話破產了。于是,在把毛澤東從神壇上請下來之後,各路神仙就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了。 腐敗有什麼不可以?只要我喜歡。 欺騙有什麼不可以?只要我喜歡。 同居與墮胎有什麼不可以?只要我喜歡! 從只要我喜歡到絕對不管上帝喜歡不喜歡,這之間的距離並不遠。
4. 日常生活中的享樂論 享樂主義成為顯學,這與人本主義是內在地聯繫在一起的。無論怎麼說,當人們失去了上帝的信念,他也就失去了希望。無論他用什麼來填補這個希望,最終還是失望加上絕望。如此才能理解,為什麼在存在主義以及現代文學藝術中,廣泛存在的主題:無意義,絕望,荒謬,等等。 阿爾貝•加謬曾說:“在一個突然失去了幻想和光亮的世界中,一個人就會感到自己是異鄉人,是陌生客。他的流放無可補救,因為他被剝奪而失去了故園的記憶和對樂土的希望。人與人生之間,演員與背景之間的這種脫節,正是令人感到荒誕之處。”(註三) 荒誕令人驚恐,憂慮。問:“何以解憂?”唯有茅台,唯有賓士,唯有美女,唯有找樂。 信用卡制度的發明,為提前消費提供了基礎。“今朝有酒今朝醉”,可以變為“明朝有酒今朝醉” 。何樂而不為!?為樂,何不可為? 《花花公子》雜誌的問世,為現代享樂主義豎起了一面大旗。《花花公子》的第一期,是這樣來描述“什麼是一個花花公子”的:“假如他具有一定的觀點,他便可以是許多東西。他必須把生活看作並非苦海,而是快樂的時光;他必須愉快地工作,卻不把工作看作生活的終結和一切;他必須是一個機靈的人,一個明白的人,一個有審美能力的人,一個對于享樂敏感的人,一個未得酒色之徒或淺薄的文藝愛好者的污名,卻能夠充分享受生活的人。”(註四) 對了,享受生活,這就是現代人的金律。 看,這就是享受生活:把少女當成一切消費品中最美妙的消費品,或者讓大秘小秘二奶三奶成為銷魂的美酒。當然了,真正的美酒還是不能少,最好是洋酒,至少要人頭馬。還要開著寶馬去兜風,身上自然要穿上名牌,手中要打麻將,打橋牌,打高爾夫球……總而言之,求樂,找樂,在今天就找,在當下就樂,且樂在其中,樂得哪怕我樂之後雞飛狗跳爹死娘哭老婆跟人跑了,管不了那麼多了,不管了。我只求一個字:爽! 說到這,真的說不下去了。不說也罷,各位看官接著講,或者,去買一本陳慶真的《世界觀的交鋒》來看。□ 註一:林芳主編,《人的潛能和價值》,第4頁,華夏出版社,北京,1987年。 註二:陳慶真,《世界觀的交鋒》簡本版,第136頁,香港宣德有限公司;繁体版,校園書房出版社,臺北,2002年。 註三,註四:L.J.賓克萊著,《理想的衝突》,第12頁,第45頁,商務印書館,北京,1983年。□ 作者現住芝加哥。讀者若想閱讀《世界觀的交鋒》一書,請向本刊洽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