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勝毅 |
在一個星期日下午,我與十三歲的兒子一起去理頭髮。半小時後,我看到了兒子的新髮,心裡可真是七上八下。這頭髮太短了,他肯定不喜歡! 果真一上車,他幾乎含著淚水氣沖沖地對我說:“我明天不去上學了!同學們會笑我的!” 看到他那個樣子,我心裡也很為他叫不平。這新髮實在不好看!自己在他的年齡時也有過類似經驗,當時恨不得幾天不見人,或新頭髮隔夜就長出來。現在我該怎麼辦呢?是為他抱不平,去譴責那位理髮師,還是強迫兒子明天去上學,或只是說幾句好聽安慰的話? 好在我剛剛在教會當了近三年的主日學老師。兒子現在所面對的問題,正是主日學最近一年的教導核心──自我價值觀。在這特別敏感的年齡,青少年的內心常常尋求的問題是:“我是誰”和“我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根本,其實是自我的價值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是外表長相,還是所擁有的東西?是父母地位高低、收入多少、房屋大小?是成績好,還是有特殊技能?是黑頭髮、還是黃頭髮?……等等。 這真的不好回答。好在我的信仰,給我提供了答案。 聖經《創世記》告訴我們,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相信了魔鬼撒但的謊言,犯下大錯之後,他們失去接納和愛自己的能力,並開始產生內疚感,因為他們知道沒有遵守神的話;他們開始經歷羞愧感,因為他們知道做錯了事;他們開始經歷恐懼感,因為他們害怕神會拒絕他們(《創》3:1-10)。他們失去了伊甸園,失去了享受神所造一切的自由,失去了完全的身心,再也不能完全地接納和愛自己(《創》1:27-28)。從此,人類一直陷在深層情感的掙扎中──尋找自我的價值。“怎麼來平衡他人對自己的喜好,怎樣來接受自己”,更是年輕人普遍面臨的問題。 常見的自我價值判斷的四大陷阱是: 1. 我必須達到一定標準,才能感覺到自己好。 2. 我必須要被一定的人群接納,才能接受自己。 3. 我若失敗了就不值得愛,該被責備和譴責。 4. 我就是我,我改變不了,我沒有希望。 其中最容易或多或少陷入的,是“被他人批准”的陷阱。我們很容易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認同程度上,而不是上帝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上。 也就是說,困于“被他人批准”的陷阱裡的人,常常對他人呼喊:“請喜歡我、接受我,我才能喜歡和接受自己。”他們很容易屈服于“同伴壓力”,或是不能給予他人愛或接受他人的愛。又由于極度害怕被拒絕,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內心的想法和感覺,由此導致人際關係疏離,甚至孤獨。 那麼,在基督信仰裡人的自我價值是什麼呢?就是有愛,完全接受自己,因為我們是完完全全地被神所接納、所愛的(《弗》3:17-19)。 如果能看到這一點,他(她)就能說:我的存在有意義,因為神愛我、接受我。且這意義帶給我巨大的自我價值,即便在失敗的時候,我亦能肯定自己;因為有意義,即便別人不認同我,我亦對自已感覺良好;因為有意義,我不必用一生去搏取他人的喜歡。 在回家的路上,我輕輕地問兒子:“你還記得這段時間內,我們在主日學所學的嗎?”他問道:“是那在錄音帶上說話的老人?”(我們聽過杜布森博士,Dr. James Dobson的錄音帶。)“是的,還記得上帝是怎麼愛你的嗎?你的自我價值在哪裡呢?” 回家後兒子又照了鏡子,他還是氣沖沖很不高興,說:“我要到我房間去。讓我獨處一會兒。” 此時我只有在心中默默地為他禱告,也感謝上帝在過去一年多裡,通過在主日學的事奉,教了我許多東西。 過了大概十分鐘,兒子從房間出來說:“我猜想髮型如何,對我來說並不如此重要。我明天可以去上學。”做父親的,還有什麼比這更高興的呢?□ □ 作者來自大陸,現居住在西雅圖,從事牙齒矯正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