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天星斗?從考古學看人類起源

  
            文╱恩瀚  
  對待考古學資料,正確的態度是像對待一般自然科學的態度一樣,既不要過分神秘,也不要依據主觀立場加以剪裁……

想和大家討論幾個有趣的問題:什麼是考古學?從考古學的角度看人類究竟是怎樣起源、又是怎樣遍滿地球的?考古學的成果,是支持進化論的,還是支持聖經的?

一、考古學簡介

考古學是通過考古發掘的手段,獲取古代人類活動的相關資料,並且通過對這些資料的研究,達到對人類歷史的認識,因此考古學屬于歷史學的分支學科。

一般來講,文字出現以後的時代,是歷史時代。在歷史時代之前的時代,稱為史前時代。中國歷史自從商朝以後進入歷史時代,在此以前就是史前時代。以色列人的歷史,摩西以後是歷史時代,摩西之前的時代是史前時代。

與此相關,考古學研究的領域,分為歷史考古與史前考古兩個大的研究領域。無論是進化論還是神創論,從考古學上看,都屬于史前考古的研究範圍。

從考古學角度看,進化論的弱點是:

1. 錯誤的把工具的進化,當成獲取物質資料的增加和社會進步的證據。1836年,湯姆森依據博物館資料,提出了把人類社會分三期的“三期論”,即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人類工具的進化是否意味著人類社會的進化?或者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答案是否定的。

2. 進化論把知識的累加,當成智慧的增加。其實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成就,後一代人無法超越。例如,“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象”,夏商周時期,人人都有豐富的天文學知識。今天只有少數天文學家才知道。再比如,宋元時期,市井小民,都會填詞,今天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學生,會填詞的也是鳳毛麟角。

二、考古學方法

考古學的方法主要有:

1. 器物類型學。

借鑒生物分類學的方法,將考古資料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在這個研究領域中,以已故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為代表的中國考古學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蘇秉琦教授通過對古代瓦鬲的對比,總結出了兩種不同風格的瓦鬲,從而得出了“商周不同源”的結論。

蘇秉琦教授在他臨終前幾天,完成了《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這本書,由三聯書店出版。這本書雖然是給普通讀者的書,卻是中國考古學的基本理論書籍,是中國考古學工作的全面總結。

蘇先生把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劃分為六大區域,且他把六大區域的起源,推溯到幾十萬年,甚至上百萬年。因為過分強調了各個區域陶器的形態差異,忽視了這些差異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環境造成的。

例如,北方黃河流域的袋足炊具,和南方地區的瓦足炊具,形態差別明顯。黃河流域氣候乾燥,易于生火,甚至可以利用餘燼加熱,所以採用袋足,盡可能增加炊具的受熱面積。南方地區潮濕,要用較長的火焰加熱,所以用高足支起炊具。這些陶器,應當有共同的起源。

同樣,各地農作物的不同,是因為各地氣候條件不同造成的。因此,新石器時代,儘管可以劃分為六個大的區域,但是其起源應當有一個共同的中心。儘管這個中心未必就一定在中國。

2. 地層學。

根據地層堆積顏色、硬度、包含物等的不同,將堆積自上而下劃分出不同的層次。地層越靠下,年代越早。反之,年代越晚。

地層學對考古學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上個世紀初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依照對黃河流域彩陶的調查,發現了黃河沿岸分佈著一系列的彩陶文化遺址。他說中國彩陶文明從西向東,時代越來越晚,是從西方傳過來的。但1944年,夏鼐教授在甘肅新石器墓葬的填土中,發現了東方風格的彩陶殘片,從而說明,中國的彩陶的發展是自東向西展開的。

夏鼐教授的這個發現,五十年代以後,成為大規模批判“仰紹文化西來說”的證據,與反對帝國主義的社會輿論互相呼應。在考古學上進一步形成了中國文化起源問題的“本土中心論”。

五十年代提出的是黃河流域中心論,六十年代以後,隨著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發現,提出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兩個中心論,九十年代以後,更多的遺址被發現,蘇秉琦教授進一步提出了“滿天星斗”論。其實既然是起源,就不可能是“滿天星斗”的。“滿天星斗”論,背後深藏的依然是單一中心論。

3. 斷代學

主要是C14 斷代 radiocarbon dating(即利用同位素確定年代)。上文所提的地層學解決的是遺物的相對年代關係,而斷代法,則確定了遺物的絕對年代問題。

考古資料的年代推定,往往是類型學、地層學、年代學這三種方法互相參照。因此,可信程度相當高。中國考古學家們經過最近五十多年的努力工作,基本確立了七千五百年來中國各地物質文化演變的序列。

例如河南地區物質文化的演變序列是:前仰紹文化(裴李岡文化)、仰紹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即夏文化)。

過去,中國有明確記載的歷史開始于共和元年(前841年)。近年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天文學家一起,把明確的紀年範圍上推到周武王滅商的年份(大約前1200年),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稱為“夏商周斷代工程”。隨著這個工程的結束,我們對于中國歷史的認識進入到一個新的境界。

三、共同的起源

考古學上,將農業的出現稱為新石器時代,距今年代一萬年至四千年。依據陶器的出現,劃分為前陶時代(Preceramic age,pre-pottery Neolithic period)與陶器時代。

前陶時代的文化遺址集中分佈在西亞地區,距今一萬年左右。希臘半島發現了少量的前陶時代文化遺址,時代晚于西亞,一般認為是從西亞傳播過去的。

前陶時代的特點是經營農業,但是沒有陶器,將成熟的麥穗直接在火上烘烤後食用。後來出現了陶器,可以用來蒸煮食物。最古老的書籍之一──聖經,沒有告訴我們,什麼時候人類開始製造陶器,但是從《創世記》26章29節,以掃為了一碗紅豆湯出賣長子名分的事情可以看得出來,在以掃之前,陶器就已經出現了。

中國和埃及乃至世界其他地方均沒有前陶時代的遺址。

新石器時代首先開始于西亞地區。在前陶時代的基礎上,發展出陶器時代。經歷了大約二千五百年的發展,突然出現了大洪水事件。

挪亞的大洪水事件,的確是發生過。距今七千五百年左右,全球氣候開始變得溫暖濕潤,平均氣溫比現在高兩度,持續到距今三千年。這四千五百年是人類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從距今七千五百年開始,中國古代文明經歷了前仰韶時代,仰韶時代,龍山時代,並且進入了夏商時期。中國沒有前陶時代。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例如河北磁縣老觀台,河南新鄭裴李岡、甘肅秦安大地灣等,都是有陶器出土。這些遺址的年代均晚于西亞的前陶時代。

誠然,中國古代的作物品種,與西亞不同,西亞的主要作物是麥類。中國南方是稻子,原因是自然條件的限制,沒有越冬期,所以不能種植麥類。南方潮濕多雨,也不能種植小米這樣的作物。

中國北方地區氣候乾燥,土壤疏鬆,非常適合種植小米,而且小米對健康更好,所以西亞的麥類沒有推廣。唐宋以後,人口大量增加,對糧食的需求量增加,小麥的種植才擴大了。

顯然,人類從西亞開始,先有了種植作物的思想,然後在散居世界的過程中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農作物,加以培養。因此世界農業的起源,只有一個中心,不是多中心。

人類與動物的重大區別之一,就是人類會經營農業。依據聖經的記載,人類始祖亞當被趕出伊甸園後,生了兩個兒子,就是亞伯與該隱。亞伯是牧羊的,該隱是種田的(《創世記》4:1,2)。如此說來,最初的農業遺址,應該就是亞當被趕出伊甸園後的新家。

而該隱、亞伯活動的地點,大約位于西起巴勒斯坦,東到伊拉克,北到小亞細亞,這樣一個地域當中。而以巴勒斯坦地區的可能性最大。到了挪亞時代,人類已經廣泛分佈在近東地區了。大洪水之後,人類散居世界各地,其中一部分到達中國,因此中國出現了新石器文明。中國的文明連續不間斷的持續發展,直到今天。因此中國人同樣也是亞當的後代。

四、助力與阻力

對待考古學資料,正確的態度是像對待一般自然科學的態度一樣,既不要過分神秘,也不要依據主觀立場加以剪裁,歪曲考古學資料,胡亂解釋考古現象。

根據考古資料,結合《創世記》記載,筆者認為亞當父子被趕出伊甸園後,開始了農業生活,屬于前陶階段。考古資料顯示,這樣的遺址僅僅出現在西亞,世界範圍的農業文明是從西亞開始的。到了挪亞的時候,人類開始散居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出現了以農業為特色的新石器時代。

聖經是兩千多年前,上帝借助于一個弱小民族,向古往今來人類所講的話,具有永遠的生命力。聖經本質上不是傳達知識的書,但傳達了如何解決人類自身的困境,因此我們說真理全在聖經裡面了。如果仔細閱讀聖經,就會發現現代人面臨的困惑、苦難,聖經裡面全都談到了。這就是聖經最令人感到驚奇的地方。

考古學與其它學科一樣,都是神對人的祝福,通過考古學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聖經的真實可靠。

筆者無意否定舊石器時代研究的重要性,畢竟聖經是一本關于神的話的書,不是一門專業的歷史書籍,因此神創造世界的具体細節我們不知道。但我相信隨著考古學及其它學科的新資料的不斷發現,神創論的可信性,會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接受。□

作者來自中國大陸,從事考古教學與研究,曾經是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98年受洗。居住在美東麻州,現在專心從事基督教在華歷史的研究。□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