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賀宗寧 |
布朗說基督教一直到第四世紀,才在康斯坦丁大帝的政治壓力下,宣稱耶穌是神的兒子。這一方面顯出他其實對聖經的內容毫無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這些殉道者的侮辱。 |
《達芬奇密碼》(The Da Vinci Code)是一本非常暢銷的小說。聽說好萊塢已經要將之拍成電影,到時必又轟動一時。在現今的影界文化下,說不定還會得到幾座奧斯卡獎。 確實,《達芬奇密碼》是一本情節緊湊,讓人在看的時候急于知道下文的小說。再加上其中又摻混了些有關基督以及教會的描繪,更是讓人有撲朔迷離、虛虛實實的感覺。就好像看金庸的小說一樣,把歷史的真人物與小說的情節混在一起,使人不知道陳家洛到底是不是乾隆皇帝的弟弟,也搞不清歷史上的香妃,是真愛上了小說中的陳家洛,還是都是虛構出來的故事。 《達芬奇密碼》中所提到有關基督以及教會的部分,基本上是延續早期教會中的異端諾斯底派的說法。只是在這本書中,作者布朗(Dan Brown)言之鑿鑿,反而將正統信仰,講成是康斯坦丁大帝為了政治的因素,焚書坑儒,而強加于教會所捏造的結果。鑒于這本書可能產生的影響,我們有必要針對其中的最荒謬的部分,加以反駁,以正視聽。 最後晚餐畫像的疑問 《達芬奇密碼》將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名畫《最後晚餐》,用作“証據”,來說明抹大拉的馬利亞,不但在最後晚餐時在場,甚至還坐在耶穌的旁邊。作者布朗甚至用書中謀殺案的主謀提彬的口解釋,當耶穌在飯後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時,其實,他指的並不是喝酒的杯子,而是指抹大拉的馬利亞。因為杯子在諾斯底派中代表的是女性。所以,耶穌其實是在把教會交給抹大拉的馬利亞。 書中還特別用《最後晚餐》這幅畫來証明,說那畫中其實每個人的面前都有一個杯子。所以,天主教所堅持在最後晚餐時,全桌只有一個“聖杯”(Holy Grail)是不正確的。 但事實是,天主教之所以堅持,在最後晚餐時,全桌只有一個聖杯,是因為在《哥林多前書》11:25,“飯後拿起杯來(after supper, he took the cup)”中的“杯”字,是有一個定冠詞(the),所以,應翻成“那杯”或“聖杯”。 然而布朗認為,既然在畫中人人面前都有一杯,那麼,當主耶穌拿起“那杯”時,就不可能是指他面前的杯子,而是指抹大拉的馬利亞(就是坐在他右手邊的那人)而言。 我們姑且不談達芬奇當晚並不在場,所以不論他畫的是什麼,都不是第一手目擊資料,不能與在聖經中的福音書的作者(他們多是目擊者)相比。我們先來看看《達芬奇密碼》中所提到解釋。 書中的這段話至少有兩個問題: 第一,《最後晚餐》這幅畫,是畫在米蘭的Piaza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餐廳牆上,而不是在巴黎。所以,書中人物提彬在自己的別墅,向客人訥芙提出此觀點的時候,不可能“一畫在手”,至少,不是原版的。他最多也只能有一張複製的。 但是,如果讀者願意上網,就可以看到真正的《最後晚餐》。這畫因年久失修,其實非常難看出門徒面前,是否每個人都有一個杯子。那麼,複製的畫應是更為模糊不清了。布朗卻可以如此武斷的下定論,顯然是有了預設立場,是為了支持他的“杯即為馬利亞”理論而已。 其實,對很多的基督徒而言,有一個杯子,還是有13個杯子,並不是個重要的問題。重要的在于,主耶穌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時,他是在說什麼,他是在指抹大拉的馬利亞嗎? 《最後晚餐》的畫裡,一共有13個人。教會一向認為,在畫中間坐的是主耶穌,他旁邊各坐著六個門徒。此畫畫的是,在主耶穌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後,門徒們的反應。 布朗藉著提彬的口說,耶穌右手旁的門徒,其實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然而,多數專家均相信,那人是門徒約翰(註1)。 我們可以看《約翰福音》13章22,23節的記載:“門徒彼此對看,猜不透所說的是誰。有一個門徒,是耶穌所愛的,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裡……”。這裡,“那耶穌所愛的門徒”,指的就是《約翰福音》的作者自己──約翰。所以,約翰必定是坐在耶穌的旁邊。不然他是無法靠近耶穌的。 但是在耶穌左手的那門徒,並不是位年輕人(據考証,那人很可能是彼得)。而約翰卻是當時門徒中最年輕的。因此,他應是坐在耶穌的右邊。 如此一來,布朗的說法,就不攻自破了。 耶穌是神的兒子嗎? 《達芬奇密碼》中另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是,教會在第四世紀之前,都只認為耶穌是一位完全的人。“耶穌是神的兒子”這觀念,是在第四世紀以後,異教徒君斯坦丁大帝強加給教會的。 這個說法如果成立的話,那我們就得認為聖經新約(註2)中的好幾本書,都是在第四世紀才成書的了。但是,我們可以從第二世紀法國里昂的教父艾任紐(Irenaeus of Lyons)的遺作中看到,他在那時已經承認今天我們所讀的新約中的21本書(註3)。在第三世紀,非洲亞歷山大城的教父俄利根(Origen),也列出他所承認的新約,在艾任紐的二十一本書外,且再加上了《希伯來書》與《啟示錄》。 這兩人都在康斯坦丁大帝之前。他們的著作可以証明,正統的教會早已接受了新約中絕大多數的書卷。 現在,讓我們查看聖經本身如何看耶穌的身分: 《約翰福音》3章16節: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約翰福音》20章31節: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 《羅馬書》9章5節:基督……是在萬有之上,永遠可稱頌的神。 所以,在第一世紀,教會剛開始的時候,聖經的作者約翰與保羅,就已經認定耶穌是神的兒子,並直接說他是神。 此外,四本福音書中,有三本都記載了耶穌在受審時,自己承認是神的兒子: 《馬太福音》26章63-64節:大祭司對他說:“……你是神的兒子基督不是?”耶穌對他說:“你說的是。” 《馬可福音》14章61,62節:大祭司又問他說:“你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基督不是?”耶穌說:“我是。” 《路加福音》22章70節:他們都說:“這樣,你是神的兒子嗎?”耶穌說:“你們所說的是。” 而唯一沒有如此記載的《約翰福音》,也在前述的20章31節,明確地承認。 我們再看在第二世紀就已廣為流傳的《使徒信經》的前兩句話: 我信神,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我信耶穌基督,神的獨生子,我們的主。 《使徒信經》是一份總結基督教信仰的短文,至今仍有不少的教會,在主日崇拜時頌讀它。這個信經很清楚的承認,耶穌是神的獨生子。 另外,從羅馬皇帝尼祿,在公元64年羅馬大火後迫害基督徒開始,到311年康斯坦丁大帝停止迫害,在近250年間,成千上萬的基督徒殉道。他們有的被砍頭,有的被釘十字架,有的在競技場被獅子吞吃,有的被火燒死。這些人心甘情願地去死,是因為他們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如果他們只是相信耶穌是個完全的人,那他們大可躲在猶太教的保護傘下,承認耶和華是唯一的神,而不需要去犧牲生命。他們之所以願意殉道,是因為他們敬拜耶穌,承認他是神的兒子,而不只是一個“完全人”而已。 布朗說基督教一直到第四世紀,才在康斯坦丁大帝的政治壓力下,宣稱耶穌是神的兒子。這一方面顯出他其實對聖經的內容毫無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這些殉道者的侮辱。 康斯坦丁大帝與尼西亞公會 《達芬奇密碼》指稱,今天大家公認的正統信仰,是康斯坦丁大帝為了政治的因素,強行捏造出來的。並稱康斯坦丁在主持325年的尼西亞公會後,焚書坑儒,將原本記載基督教信仰(即諾斯底派)的有關文字通令銷毀,以致堅持諾斯底派信仰的人轉入地下,後來的錫安會也是如此發展出來的。書中甚至將達芬奇與牛頓,都寫成是錫安會秘密組織的會長。我們且不談達芬奇,可是牛頓不只是數學與物理的大師,他一生中所寫的基督信仰的文章,其實比在數理方面的文章還要多。把他說成諾斯底派,真是于心何忍? 至于尼西亞公會,在教會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公會。但是召開這個公會,根本不是為了諾斯底派,而是為了另一個異端“亞流派”。布朗如果不是對教會歷史無知,就是有意扭曲歷史。 事實上,在尼西亞公會上,為亞流辯護的優西比烏主教,雖然被大會以絕大多數(並不是如書中所說的接近的票數)判為異端,但不久又被康斯坦丁召回,經常出入皇宮。甚至在康斯坦丁臨終時,為他施洗。 亞流派雖被判為異端,很多的亞流派跟隨者都往北,遷出羅馬帝國。但一百多年以後,攻破羅馬城,滅掉西羅馬帝國的日爾曼蠻族,就是亞流派的信徒。 所以,所謂康斯坦丁大帝在尼西亞公會之後,下令焚書坑儒一事,如果確有其事,也只是暫時性與局部性的。亞流派的信仰,在歷史上一直沒有消滅。即使今日,也是有耶和華見証人會為代表。 布朗利用歷史上發生過的尼西亞公會,來編造壓迫諾斯底派的故事。其實是硬把牛頭去對馬嘴。本來是很容易識破的,但因為加上了康斯坦丁很可能終其一生都是異教徒,以及在臨終可能是被迫受洗等等,在歷史上有相當可信性的旁枝細節,就讓許多人對布朗的說法,產生某種程度的接受與相信,進而更認為教會確實為了政治的因素,而打壓了諾斯底派的信仰。 結論 《達芬奇密碼》其實還有許多的錯誤,但是以上的三個重大錯誤,已經可以對這整本書的可信性(credibility),打一個大問號。至于書中所說的秘密團体,錫安會(Priory of Sion),及神行派(Opus Dei,註4)的所行所為,當然就更是捏造的了。書中其它的論點,也不需多加反駁了。□ 註: 1. 有關耶穌右手旁的那門徒,讀者可參閱《新聞週刊》網頁版 http://msnbc.msn.com/id/3606237/ 2. 此處指的是新約正典。其成書經過,可參閱Bruce Metzger’s, The Canon of the New Testament: Its Origin,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7。 3. 艾任紐認可的新約,不包括《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後書》、《約翰二書》、《約翰三書》、與《猶大書》。 4. Opus Dei確實是一個天主教的組織,但與小說中所描繪的大大不同。讀者可到他們的網頁www.opusdei.org去查閱。□ 作者現居美國加州,1994年當選聖塔克拉拉郡教育委員,連任至今。□ 編者按,關于本話題,請參看本刊68期,〈似幻似真:評《達文西密碼》〉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