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相處:

如何化解衝突惱怒?

          劉帝傑

  美善的上帝,創造人類理應完美,並享受和諧關係。為何現今你我卻要經常面對人事衝突,苦在心頭?是否上帝估計錯誤?抑或對人另有更深計劃?讓我們從探討如何化解衝突,体會上帝的特殊心意。

一.衝突難免?

  我怕遇上衝突。

  面對歐洲戰火,中美爭執,心知國與國的衝突自古已有。看到周遭罪犯撕殺,商場角力,家庭執拗,心知人與人的衝突日常普遍。但當用情去感受,那衝突帶來的苦澀,是切實入心的。不能再隔岸觀火,無動於衷。

  有唯物主義者高舉辯證法,認為有衝突才帶來進步,有正反辯論才更接近真理。筆者同意人可有分歧意見,互相辯論,但絕不要刻意製造衝突,為衝突而衝突,因為每個衝突都會帶來痛苦與殺傷。

  自從上帝創世以來,人就活於衝突中。由亞當夏娃因禁果而起爭執,眾先知被排斥,耶穌被殺,宗教迫害,到今天教派內鬨,人類一直活在衝突中。自古至今,人類每早起來,便要面對或多或少的衝突,你有否想過要破解它?

  常有自恃有權力者,以武力、財力施壓,使對方屈服,使外在衝突對峙平息。然梵帝岡教廷發言人,對以武力解決南斯拉夫科索沃戰爭的反應是:“武力方法通常只會打擊人道。我們不能漠視受害人,及其必然引起的仇恨情緒。”(註1)

  衝突來源,可能始自雙方不同見解。但之為惡化,多因有關方面採用了權力式的封殺壓制,使另一方成受害人。其引起的內在根深的仇恨情緒,會造成日後更大衝突。

二.如何化解?

  對人以和--中國人對問題之處理

  中國人注重“以和為貴”觀念,如道家的“沖氣以為和”,儒家的“和而不同”,佛家的“因緣和合”。中國人的和合人文精神,是內含兼併、融合之方法。

  中國人對此和合法極為熟悉,但對人以和,只可短期化解衝突。數千年來至今,中國仍不斷有民族爭戰,政治批鬥,商人忌恨,家族糾紛。為甚麼?

  衝突來源何在?如何破解?中國東方文化書院院長張立文,在論中國文化能化解衝突,闡釋衝突與融合時謂:“衝突是指諸元素性質的差異,以及由差異而相互衝撞狀態。融合是指差分的諸要素,在其差分或繼存過程中,各自的生命潛能……均有賴於另一方面的聚會、滲透、補充和支援。”(註2)

  “有賴他人”是一向自信的中國人不慣做的事,亦與其自給自足的人生目標相違,故此融合他人,互相依賴,並不易作為化解衝突之方。在假設無上帝掌管的人本社會,倚重人與人無私的接納,不易實行。

  反之在上帝掌管的神權社會,卻容易確立人和秩序。對人以和,可以是單方面先發起之行動。姑勿論對方如何向你發怒,只要我們不要被激發失控,離開職責位份,上帝是真正掌權者,他會干預。聖經說:“不要離開你的本位,因為柔和能免大過。”(《傳道書》10:4)他更會借用我們的柔和美德,感化他人,彰顯正義,達成秩序。

  對己以柔--西方人對問題之處理

  近年美國廣泛出現平息暴戾的訓練課程。由社區中心至私營治療師開辦皆有,每堂費用約20至40美元。方法是,不是除掉學員的惱怒,而是改變他們的發洩行為。其管理惱怒策略,是建議學員三思而後行、多作運動渲洩、戒除咖啡因刺激食品等。(註3)

  有評論者認為此類課程,只是治標並不治本。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約翰•革斯(John Gibbs)稱:“大部份此類課程都只側重中立的價值觀。實際上學員應正視我錯了、不準確、謬誤等觀念。”(註3)

  在假設無上帝掌管的人本社會,人們為相安無事、息事寧人,不敢面對事實,不必分明是非。對己以柔,是可短暫紓緩衝突緊張,但不易根除衝突底蘊。

  在上帝掌管的神權社會,找上帝審查及醫治心靈,認錯悔改,才是治本之方。聖經說:“你不要心裡急躁惱怒,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傳道書》7:9)冷靜面對衝突,放下火氣,尋求上帝安撫,才是智慧之策。

  西方社會學家建議過許多的解決衝突的方式,由容忍適應(accommodation)、接納溶入(assimilation),而至最親密的併合通婚(amalmagmation.)(註4)。在社會上,異族通婚可解種族衝突,生理結合突破心理障礙。在信仰上,藉基督寶血救贖,人與上帝生命如父子結連,使人與人可以成為弟兄姐妹親屬關係。生命結合突破精神衝突,這正是基督教信仰至高精萃與深邃奧妙之處。

  對神以敬--基督教對問題之處理

  在政治世界,妥協(compromise)是化解衝突常法。雙方衡量利多於弊的情況後,願意忍受,而表面接納對方。然而心底的怨恨,並未減低,可能因偽裝、抑制而加增不滿。

  要根除衝突,必須從人的惡性根源著手。儒家以為學去惡,道家以無為避惡。但要終極性地克勝人的根源惡性,必得倚仗創造人類心性的主宰。上帝造人後,沒有因人的犯錯、終日衝突而怒而不理。反之,他更提供救贖方法,助人從根源本性改變過來。

  美國神學家朗奴李殊博士(Ronald Nash)在其著作《在衝突中的世界觀》中說:“人類在追求永恆平安……我們不要單顧一己的終極平安,而要彼此寬恕,更需要基督的拯救。”(註5)

  人際衝突多源於自我中心,視他人為供應自身利益的工具,或奪去利益的對手。要改變此種根深蒂固思想,需認知世界資源有上帝供應,而非靠人。在上帝國度,資源源源不缺,人們不必你爭我奪。當人在窮乏時向他呼求時,祂必拯救。人若能敬畏上帝在分配上的掌管權,認識上帝的豐盛及慈愛,才更能仿效上帝的愛,寬恕他人,化解衝突。

  如何起步?先放下自我私心,向上帝認以往過錯,敬畏上帝,接受他為掌權之主。之後,你必体會在世的利益衝突、面子之爭,已無多大價值去執拗,你我的投資應在永恆。

三.權威協調

  筆者在美國商界多年,面對人事衝突不少。有公司欠款萬元不還,有客戶毀約取消百萬美元訂單,當中苦惱極大,天天憂慼傷神。用好言游說,對方比你更柔,請寬限。据理力爭,對方索性不理。結果找得最有效方法,聘請律師,付諸法律行動。對方畏懼於政府司法權威,有的求庭外和解自付賠償,有的立刻回應要求分期還款。因此深深体會第三者權威協調之重要。這亦反應人類欺善怕權的可悲心理。

  第三者協調,往往更能持平理出解方。我們有糾紛除了尋求長輩、牧者、導師協助外,更得請上帝直接介入。是上帝創造了我們,把我們擺放在人群中。這設計當有價值,且他必有用意,更會負責。

  神學學者關啟文博士說:“人一開始便受他人影響塑造,人性脫不了與他人的關係……我們便要接納一個哀樂與共的群体,是值得神創造的。”“苦難是用來鍛煉高貴靈魂的工具。假若我們認為那是更高的善,也自然要接受達成這善的代價。”(註6)

  人要共存謀生,衝突苦楚難以避免。倒不如正視衝突,以之為鍛煉途徑。從當中學習倚仗權能上帝的能力去跨越自我,仿效詳和基督的愛心去寬恕對方,依順活潑聖靈的調和去彼此溶合。

  親友、會友,同事、同學,可以是競爭對手、衝突對象,帶來忌恨苦痛。然而,他們也可以是照應導師、相關伙伴,帶來溫馨甜蜜。

  聖經說:“你不可咒詛君王,也不可心懷此念,在你臥房也不可咒詛富戶,因為空中的鳥必傳揚這聲音。”﹙《傳道書》10:20﹚口中沒有咒罵,心中沒有怨憤,才易減退人間衝突。

  當我們以上帝慈父的眼光,看被造的兒女,便深感每個人的可愛與珍貴。我們只願視人是共生親屬,而不願視之為衝突對手。往往廣博胸襟,寬闊眼界,能助人彼此容納。

四.衝突事工

  衝突是極寬泛的論題,同時卻也切實關乎每天生活。雖是無可避免,但卻可戰勝。方法不是憑兵器或血氣,而是倚仗掌管宇宙、掌管從古到今及每天生活的上帝。(《哥林多後書》10:4)

  美國人羅利•麥克斯溫(Larry McSwain),在《教會衝突事工》中指出,世上人事衝突在所難免,縱使在講求和睦的教會,也必然出現。一般世人認為衝突帶來苦惱,但教會卻可按照聖靈撫慰、聖經教訓、神僕榜樣,將衝突化成更深經歷上帝恩典醫治的契機。(註7)

  要實現這一點,不能單靠人的機智。著名心理輔導家亞當斯(Jay Adams)主張,雙方以聖經原則為調停方法,其之有效,因雙方已首先建立尊重上帝的共同基礎。依照聖經解決衝突,使人更体會上帝話語的感化力。對衝突事工有興趣的教牧、信徒,可參考亞當斯著作Competent to Counsel﹙註8﹚。聖經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5:9﹚但願更多人投身和睦的事工,將人類怨憤化為福樂。

五.衝突感言

  每次的衝突,都是看到上帝恩慈臨到,以及彰顯上帝權威的機會。

  年少的我,曾許願不靠權力制止衝突,而是按上帝恩慈,彼此感化調和。沒有傷痕,只有團圓。

  一度眼光狹隘的我,只希望見到柔和解放。

  但年齡日增,才体會人的劣性弱點,才知道權威的必須。這使我更膺服於上帝在二者間的均衡調度。

  傷痕是成長必須的標記。衝突後的團圓則更珍貴。

  我再不怕遇上衝突。□

  參考書目:

  註1、Time Magazine, April 5, 1999, p.21.

  註2、張立文,“全球視野之中國文化新課題”,《文化中國》,1997年3月,第31頁。

  註3、Koerner, Berndan, "It may be all the Rage, but does it work? Some doubt anger-management class helps," US News & World Report, April 12, 1999, p.44-45

  註4、Horton, Paul, & Hunt, Chester, Sociology, (London: McGraw-Hill, 1976), p.302-306.

  註5、Nash, Ronald, Worldviews in Conflict,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2), p.51.

  註6、關啟文,《我信故我思》,(香港:學生福音團契,1999年),第225-228頁。

  註7、McSwain, Larry & Treadwell, William, Conflict Ministry in the Church, (Nashville: Broadman Press, 1981).

  註8、《成功的輔導》(香港,種子)Adams, Jay, Competent to Counsel: Introduction to Nouthetic Counseling,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0).

  作者為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傳播學博士。現居美國華盛頓州,從事中美國際貿易。


Home PageContentsPrev.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