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同種理解難

──從跨文化交際看同胞溝通

          李臻怡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日常或公務交往中所遇見的問題,并尋求個中原因及解決方式。隨著對文化及文化載体認知的深入與擴大,最廣義的跨文化交際為只要有兩個人,甚至同一個人產生了不同想法,便能產生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有兩條定理,與同胞溝通關係密切:

  定理一:文化距離(Cultural distance)越小(不是越大),誤解隔閡越容易產生;

  定理二:文化理解(Cultural understanding)越多,誤解隔閡越容易消除。

  先說定理一。文化距離是指不同文化間親疏遠近不同,比如美國和越南兩個文化間的距離一般大于中國和越南文化之間距。有意思的是,經過多種交叉研究,發現了與人們普遍印象不同的定理一。人們通常認為,文化距離越遠,越難交流,那麼誤會就越多。其實不然,正如筆者所在的芬蘭,中芬文化間距大,反而使得交際雙方小心翼翼,尋求正確溝通。相反,芬蘭人和瑞典人,老鄰居了,也都愛游泳、垂釣、桑拿浴,彼此“深”交好幾個世紀,在瑞典有芬蘭族的聚居地,在芬蘭,瑞典語是第二法定語言,有瑞典姓氏卻不擅瑞典語的芬蘭人也為數不少。研究結果卻發現,他們之間反而很容易產生誤解,原因就是各自以為相知甚深相距甚近,不會有什麼誤會,卻忽視了畢竟分屬兩種文化。

  同文同種的華人社會,如今有了許多分支文化。不僅地域上有大陸南北差異、大陸港台三地差異、與海外華人的差異,在年齡上也有老華僑與新移民、海外第二第三代的差異。然而這一切,都經常被相貌相近、文字相同現象遮蓋。不僅華人自己認為,彼此不會有太多誤解,就連老外也問:“你們不都是Chinese(中國人)嗎?還不明白彼此?”

  正因為如此,華人社會的誤解隔閡怕比“華外”交往中還要多。筆者昔日同學,現在多數在合資公司工作,每次聚會,少不了的節目就是談談與老板的交往。最常常聽到與港台老板合不來的故事。有的說寧可在老外手下幹也不想再有華人老板了。定理一看來真是屢試不爽。

  解決這種尷尬的方法是定理二。文化理解,指的是彼此尊重、了解和同情。這個方法說說容易做到難。因為每個人都有著自我防禦的心理機制,一定程度的抵觸可以免去心靈受傷。這種抵觸時常像條件反射一樣,不由自主地產生。

  同文同種使定理二做起來難上加難。聖經也記載了耶穌“老鄉”厭棄他的事。耶穌在老家拿撒勒,被視作不過是個木匠的兒子,怎麼可能是神呢?拿撒勒的老百姓因此不信他,厭棄他。耶穌感嘆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馬太福音》13:57)言下之意拿撒勒老鄉們啊,是你們的不尊重、不了解,不同情我,導致了你我之間的誤解隔閡。

  在定理二中,尊重是一個前提,不尊重對方,反抬高自己,就不可能了解事實。了解是主要手段。大凡誤會,常因缺乏了解而致,有時前因後果了解清楚了,該說的話講明白了,誤會也就消除了。

  同情是另一個主要手段。因為有的事講清楚了,也不容易緩解誤會,加上誤會多有宿怨在,原因也常不止一個,很難彼此了解。這時,唯有同情,從別人的角度出發,如果我是他(她),自個兒會怎麼做。

  台灣、香港和澳門,與大陸都分離了很長時間,導致兩岸三地人民價值觀上、生活方式上、言語行為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誠然同文同種同源,但已如大樹的枝杈,各有不同了。在強調聯系與共性的同時,也不妨多看些區別與個性。就如與老外交往一樣,多點慎重和理解,誤會就會少一點,容易消除一點。

  再舉一個我們最近的一項研究為例(全文刊登在SIET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1999, VOL1)。我們同時錄製了北京、香港和芬蘭的各一家高科技公司的經理的演講,三位經理都是當地人,從業三年以上。然後我們將錄像帶在三地間交換,請當地人對三地經理演講的方方面面作出評論。結果發現北京人和芬蘭人在言語行為和行業作風上很像,彼此也互相欣賞。香港人因為語速過快,好用縮略語和中英文夾雜,手勢繁多,不被看好。然後我們再參考各種資料,尋找原因。從而發現,不是香港人不會演講,而是他們認為講得快一點是專業嫻熟的表現,動作多一點也是引人注意的方法。而這兩點,在芬蘭人和北京人看來,顯得不沉穩不老練。試想如果一群北京人在台下聽香港人的演講,結果會怎樣呢?反過來,香港人也不喜歡北京人和芬蘭人慢條斯理一板一眼的風格,他們覺得那是拿腔拿調故作深沉。三地一比,京港雖屬同文同種,差距竟比歐亞洲際的更大,不能不讓我們認真考慮同胞間的溝通,更讓我們感到相互理解的必要。否則大家都覺得自己盡力在做,卻到頭來吃力不討好。

  研究跨文化交際四年多了,信主讀經也快四年了,其實耶穌已經將真理概括給我們了。耶穌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約翰福音》13:34),保羅也說,如果沒有愛,即便他有大能力,也是不完全的(《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愛不因文化距離遠近而不同,愛更是虛己、尊重他人、真誠地去理解同情他人。

  神把他的道傳到地極,多少傳道人不知道跨了多少文化為此與他人交往。一本《使徒行傳》記載了很多這方面的故事,而唯有神的愛是他們一直高舉的,也是一直使用的。唯有此,別人才能看到神。這些年研究跨文化交際,為此也寫了不少文章,講了不少課,特別是為中外人士和華人同胞間的交往出謀劃策。其實我想告訴他的只有一個字“愛”,一個神“耶穌基督”和一本書“聖經”。唯有此,跨文化交際才能無障礙,而這些也是普世華人,億萬同胞達到真正溝通的唯一途徑。□

  作者來自蘇州,現在芬蘭攻讀傳播學專業。


Home PageContentsPrev.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