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個人

          瑪 歌

懦弱
像一隻蜷伏心頭的蜥蜴
隨時伸吐紅色的細舌
撩亂人脆薄的意志
它迂迴纏繞的身軀搖晃擺動
吸引任何陷入迷惑者與之共舞
然後在縈繞不斷的旋律中雙雙腐朽
將靈魂折價換來的權力方舟
承載著殘骸無邊漂浮
在歷史的洪流裡翻騰
攪動出悲愴的白沫

─《致彼拉多》─

(一)

  十七世紀荷蘭畫家──尼可萊斯•梅茲(Nicolaes Maes),曾經畫了一幅名為〈彼拉多面前的基督〉的作品。彼拉多在畫面右邊的角落,雙眼直視,空洞孤寂的眼神,迎面向人飄搖而來。他彷彿有滿腹話對人訴說,又有無限迷惑向蒼天疑問。他蒼白落寞的面容,稍微隱藏住內心的執拗;兩手鎮定地放在面前的小圓桌上,壓抑不住的卻是滿腔澎湃情愫。

  這實在是不協調的景象:彼拉多狹長消瘦的臉龐,被稀疏的絡腮鬍凸顯得更為萎縮;他頭頂那方象徵權力和地位的高帽,卻穩當當聳立著。沿著膀臂而下的高貴貂皮披肩,閃耀黃褐色的光澤,怕是溫暖不了他欲振乏力的身軀和靈魂吧?

  畫面中間,頭戴荊棘的耶穌低垂著頭,雙手被銬,裸身站立。他全身散發奇異而柔和的光芒,像溫潤的白玉,皎潔無瑕。

  彼拉多身子朝向耶穌,臉卻迴避他。也許他在捫心自問:“為什麼這樣一樁棘手的案子,會落在我的手上呢?為什麼耶穌在這個生死攸關的時刻,還是如此鎮定和寧靜呢?”平常善於謀略的他,此時只剩下了惘惘的威脅感在那裡蠢蠢欲動……

(二)

  西元前63年,羅馬大將龐培征服了猶太人所居住的巴勒斯坦,猶太人從此就被羅馬政府所統治。

  而彼拉多在西元26至36年間,憑藉著汲汲營營的性格,和靈巧的政治手腕,躍升為猶太省的第五任總督(巡撫)。雖然他在十年任內,政績乏善可陳;但是他卻因為下令將耶穌釘十字架處死,使得他的名字在基督教歷史上,被千古流傳著。

  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僅管在羅馬帝國的政治舞台上,彼拉多只是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是在猶太國內,他不僅擁有指揮軍隊、管理財政、徵收稅項、設立大祭司、審斷案件、掌管百姓生死等大權;他還有權設計鑄製通行全省的銅幣。

  根據出土考古文物顯示:他在西元29至30年、30至31年、31至32年,也就是在他任內的第四、五、六年,連續鑄造了三種銅幣。依循在猶太國鑄幣的原則,這批錢幣上面,並沒有羅馬皇帝的肖像,只有他的希臘文名字。但是這三種銅幣的背面,都刻有象徵羅馬異教崇拜的標誌,而彼拉多是第一位使用這些圖案的猶太總督。一些學者推論,將猶太信仰和羅馬異教的圖案,混合鐫刻在通行貨幣上,表現出彼拉多想要進一步同化猶太人,使其歸順於羅馬帝國的政治企圖。

  可是當時的猶太作家腓羅(Philo)和約瑟夫(Josephus),記載了數起彼拉多和猶太人發生衝突的事件。在猶太人眼中,他是一位不尊重猶太人宗教,公然藐視他們的統治者。猶太人接二連三的騷動,讓彼拉多這位信奉機會主義的政客,開始為自己搖搖欲墜的政治地位感到恐慌。

  不像前幾任的總督,彼拉多從未在他任內更換過大祭司。這並不是因為他尊重現任的大祭司該亞法;相反的,是他發現該亞法不僅老奸巨猾,而且長袖善舞。他在羅馬政府和猶太民眾間,似乎是左右逢源,兩方面都討好。

  所以,儘管他私底下輕蔑猶太律法,並且暗自嘲諷一些明爭暗鬥、結黨營私的猶太宗教界領袖,他深知若要鞏固自己的政治權位,不靠這些人是不行的。

  於是他那被自我慾望和野心所禁錮的心靈,漸漸變得漠然而頑強起來……

(三)

  在逾越節期第五日清晨,彼拉多在他設於耶路撒冷的豪華行宮,也是羅馬政府的行政機關和兵營所,第一次面對面,與被眾長老、祭司和文士押解來的耶穌對質。

  “你是猶太人的王麼?”彼拉多百思不解,眼前這位謙遜、憂傷的耶穌,實在不像是會顛覆羅馬政府的反動份子。

  耶穌卻不為自己辯護。祂深邃的眼光凝視著彼拉多,好像看穿他的虛浮和狡獪,還有他的迷惘和懦弱──那是一束令人戰慄的光芒。彼拉多心裡起了一陣哆嗦,反抗的暴力意圖,像朦朧的魅影,漫天倒海般充斥他的全身。

  耶穌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

  空氣裡凝滯著淒厲的淡漠,“真理是什麼呢?”彼拉多問。到底他說這句話的態度是戲謔、輕蔑、煩躁、絕望、抑或是真誠,後人無從知曉。只是他紛亂的思緒,終究沒能戰勝對權勢的貪戀──一生不允許任何人阻擋在他邁向成功的路前;真理對他而言,是個危險的禁區,他只想繞道而行。就是這麼一念之間,他竟然在真理面前,錯失了真理,也錯失了生命!

  當時有一位亂黨的殺人犯,叫巴拉巴。彼拉多對眾人說:“你們要我釋放巴拉巴,還是稱為彌賽亞的耶穌呢?”結果祭司長和長老挑唆眾人,他們大喊:“巴拉巴。”

  藉機想鞏固他在猶太人中的政治地位,彼拉多決定犧牲無辜的耶穌。他沿用猶太人的習俗,彎腰當眾洗手,以表示自己的清白。他還揚聲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接著,他拿起上面嵌有鐵塊和硬骨的皮鞭,開始抽打耶穌。眾兵丁亢奮起來,他們謾罵眼前這個所謂“猶太人的王”,他們找來荊棘為他作了的冠冕,還給他穿上紫袍,末了還賞他幾個耳光。

  浸沈在這接近瘋狂的氣氛中,彼拉多對眾猶太人說:“瞧!這個人……”

( 四 )

  〈瞧!這個人〉是德國哲學巨擘尼采(1844-1900)於1863年,在他十九歲時所著自傳的名稱。自稱為歐洲虛無主義的先驅者,尼采一生徘徊於對耶穌的尊敬與輕視之間。他拒絕神的恩寵,決心靠自已的力量抗爭這個冷漠、醜惡而充滿著悲慘的現實。他在1889年出現精神分裂現象,晚年陷入瘋狂深淵。

  尼采讚揚孤獨的超人,他說:“如果在神的身上找不到偉大,在任何地方也不能找到。唯有否定偉大,或是創造偉大了。”他深信在聖經新約中,只有一位偉大的高傲者,那就是彼拉多。他認為彼拉多審判耶穌時,在那一位蒼白、纖弱而愚昧的“神聖”面前,所表現出高尚的輕蔑,證明了羅馬人強健的本質。而彼拉多所說,新約中唯一一句有價值的話──“真理是什麼呢?”,則美飾了耶穌對“真理”這個字的厚顏濫用。彼拉多成了尼采心目中超人的完美雛形;他的否認不朽,在尼采看來,即是一種真正的自由和拯救。

  然而,到底尼采對彼拉多的分析,是出自深切的瞭解,還是極其主觀的自我抒發呢?

  也許第三、四世紀的一位基督教早期教父──優西比烏(Eusebius,260-340),可以提供一些線索。優西比烏的著作中記載彼拉多因撒瑪利亞人動亂而被免職,不久即自殺身亡。

  我們永遠無法知曉,彼拉多是否因否認不朽,而獲得了真正的自由。但是,我們確知,當他為了己利而犧牲真理;最終,他還是兩者都失去了。□

  作者在美國獲文化人類學碩士,現住美國洛杉磯。


Home PageContentsPrev.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