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琬
“只要相愛,有什麼不可以?” 問:我女兒今年十四歲,已有過好幾位男朋友了。從去年起,她常半夜才回家。我提醒她不要和男孩子有越軌行為,她卻說,若她到了十六歲還是處女,會被美國同學笑死,壓力太大了。我還應該對她堅持我的要求麼? 答:每個做父母的,在兒女成長過程中,都會期待要經過幾個讓父母緊張、卻又得咬著牙、硬著頭皮過的關口:第一次兒女跨步學走;第一次兒女離家上學,進入小型社會過群体生活;剛拿到駕駛執照,歪歪晃晃開車上路;然後便是開始結交異性的男女朋友。做守望者的父母,常在一旁看得捏一把汗。 但對孩子來說,對父母的關心,他們常是若無所覺。尤其是青少年的兒女,他們的時間觀是“現在”,而看不到父母眼中的“未來”。結交異性只是探險,是經歷。一點也不知道在這一段探索異性的過程中,他們很可能會選上一位,對他(她)大半生幸福有致命性的影響;也可能犯下錯誤,會改寫他們的一生。 但既然每一個關口都是兒女成長必經的過程,父母能做的,便是窮一生的努力,來準備兒女走上獨立、成熟之路。尤其在面對兒女的性教育,這是一生的準備,而非等到青少年交友時才開始擔憂,也不是一兩個問題的獨立答案可以交待得清。 性教育的內容包括很多,狹義的來說是解釋生命的起源,男女生殖器官構造與生理功能等等。廣義地說,則包括性別角色的認識與學習,與兩性間的了解與尊重。這包括培養孩子對異性的關心,與異性相處時的一些基本禮節,及教導約會與接吻等在生理之外的意義為何。 甚至再廣一點來說,性教育還包括對家庭觀念的教育,與父母角色差異在家庭中怎麼運作。同時,還要教導兒女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的慾望學會駕馭,如何不順著感覺、感官走,而學習做一個負責任的人。像開車,要安全便得順著軌道走,男女的慾望也要用軌道來規劃才不會出軌等等。所以,性教育可以說是“愛的倫理觀教育”,也是“家庭教育”,更是整個人的“人性教育”。談性教育不只是獨立的生理事件,還包括承諾、溝通、擇偶、婚姻與生育等討論。 而這兩性之間的價值觀,從小便要幫兒女建立。一方面因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最有效、最深入的是生下來到十二歲左右的時期。到了青少年,父母在兒女心中不再是英雄人物,缺點也比較明顯,對兒女的影響自然會減低。理想的是從小便一路針對兒女的理解能力,適當地拿出來討論,建立健全的兩性觀念。讓一些價值觀成為習慣,就像從小教孩子睡前要刷牙一樣,長大做來習慣成自然,已成為他內在的一部分,便會減少衝突與爭論。 但大部分父母恥於開口對兒女談性教育,事先既無任何教導,事發時又急得跳腳,這時才強迫灌輸一些父母的價值觀,可以想見是亡羊補牢,效果一定有限。所以,交友價值觀要儘早建立,到交友期時,則是“收穫”從小建植在他(她)心中價值觀的時候。 但若孩子已經長大了當如何呢?如果父母子女關係良好,仍然可以從旁輔導一些基本觀念。談不能和異性有越軌行為時,可以用討論的方式帶出一些原因。下面是幾點建議,解釋真愛為什麼要等待: 一、性關係上的隨緣隨意,常意味著對關係沒有太多的思考與選擇。通常當兩個人約會,氣氛、情調都夠的時候,常常肢体動作就會多。若沒有計劃,抱著“順其自然”的性關係,通常代表著對兩人關係也沒有太多遠見、太多想法。對性這樣重要的事抱輕忽態度,等於是輕易地把自己很重要的一部分,交給很大的不定數。關係若建立在這上面,便很難存活。 二、性關係會縮短真正關係的建立過程。很多人說:“只要相愛,有什麼不可以?”他們把性視為表達感情的一部分。很多男的也會說他很看重對方,是為了愛她才發生性關係。但這似是而非。關係親密通常是有一定程序的。先牽手,眉眼傳情,然後才進一步交往。在交往中我們認識對方的人格、價值觀、生活習慣等等,看是不是與自己配合,才決定是否更進一步下承諾,走入婚約結為一体。 性的結合有一很特別的地方,它是在有“生命結合”的動機下,才發生的行為。也就是說,必須在兩人彼此了解很深,又有婚約的穩定保障下,才會適得其所,不動搖關係。但若在關係沒有穩定性,又沒有忠貞的束縛下發生,就好像埋了地雷,兩人間的心態與感情互動會改變,隨時會爆發。 這是因為,兩人原本有認識對方的時間與空間,可以在大事小事上觀察、適應,現在一下子發生了性關係,空間就沒了。女方會一下子對對方產生不成熟的期望,希望對方承擔得起關係中的許多角色與責任。男方也產生不平衡的需求,見了面只想上床,沒有溝通,沒有互相了解的意願。這常會使關係走不下去,很容易解体。 三、發生性關係後,兩人的感情親密會全為肉体親密所代替。也許,肉体關係會在短暫的片刻帶來親密,但長久下來,肉体關係會成為唯一的關係層面。因為感情親密的建立,牽涉到兩人如何溝通、相處,碰到衝突如何化解,與心靈的怎樣默契。這需要時間。 但太快的上床,常會使這一過程提早被剪斷,一時好像達到親密的幻相,卻隨著激情的過去又冷下去。日後關係便變得很容易分手,或走上畸形。因身体的親密是無法代替心理的。 這是為何有些曾在婚前發生性關係的夫婦,結婚兩三年後,會忽然發現他們之間沒有什麼好談的,對方一點都不了解自己,就鬧婚變。有些正在交往的,發生性關係後,也很容易分手。 分手後的交往也有個傾向,會一下跳過所有關係的建立過程,直接與對方上床。因為習慣了這類的親密,便很難再保持客觀的距離,然後惡性循環。不健康的基礎,很容易帶來關係的破裂,再分手、再結交、再上床……最後已麻木得不知什麼是愛了。 四、不願意等待的人,傳染性病的機會也大。絕對沒有絕對安全的性,保險套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保險”。通常一個人如果曾有二至三個性伴侶,對方也有二至三個性伴侶,這個人便有100%的機會會中標。因為這個人的每一個伴侶,與伴侶的伴侶都可能有二至三個性伴侶,這個人實際上是和數十個人的性歷史在交往。很多性病,像AIDS,潛伏期是十五年,在交往的時候,一般人並不知道自己正暴露在什麼樣的脆弱環境中。還不說懷孕、墮胎了。 但這些道理,都必須在父母子女間溝通管道通暢無阻時才能有效傳遞。所以在這個階段,作父母的必須堅持作兒女的朋友,開放溝通管道。父母的態度不是在救火,燒一把火、潑一桶水。火老澆不熄便會心煩,不知所措。 而是要有長久的耐心,重在建立父母子女的關係,突破父母對子女的權威關係,轉向朋友的關係。口氣要像對待一個成人,溫柔、有耐心,不要用高壓、強硬的方式。有說不出口的,也可用別人的例子來討論。像最近幾個把私生子丟進垃圾桶的新聞便是最好的機會教育。舉正面、也舉反面的例子來討論。 至於你女兒在乎同學的想法,在青少年時期這很正常。所以在面對同儕壓力方面,最好能為兒女準備一個價值觀相近的環境與朋友,像教會裡的青少年團契之類的基督徒團体。使他們知道,在這世上仍有一群年輕人,會為真愛堅定自己的立場,會對性說:“不!”自愛也愛人。同樣有基督徒青年的支持下,孩子也比較敢於做正確的堅持,不是麼?□ 作者為專業作家,其作品散見各報刊雜誌,現住美國洛杉磯。 歡迎讀者朋友就此問題來信來稿,各抒己見,參與討論。 本刊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