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嬌
你我都不應當被世務纏身,以致錯失培育孩子的機會,或是在孩子成長的各階段缺席。 殺手和英雄美國迄今為止,最血腥的槍擊案,發生在1999年4月20日,哥倫拜中學(Columbine High School)的學生哈里斯和克萊伯德攜帶自動步槍,衝進校園瘋狂殺戮,在短短16分鐘內,殺死了12名學生、1名老師。 在緊接著的6個月內,美國校園中又連續4次,發生16歲以下青少年槍擊屠殺事件。而當一名加利福尼亞州的高中生,因在家自製炸彈被捕時,警察發現他在網頁上公開宣佈:“我崇拜哈里斯、克萊伯德和所有校園殺手。” 從美國一些青少年經常瀏覽的網站和聊天室中發現,哈里斯和克萊伯德,這兩名殘忍殺害13名同學和老師,然後畏罪自殺的中學生,居然成了一些美國學生心目中的“英雄”! 更可怕的是,一些學生還仿傚這兩名學生的做法,在校園中大開殺戒。 今日的美國校園,青少年崇拜暴力。一名青少年在網路上寫道:“我可能有些瘋狂,但是我確實認為,在哥倫拜校園裡發生的一切太令人興奮了,妙得簡直無以倫比!”而在網路上,這樣的留言還不算少數。 第一校園殺手第一個製造校園槍擊案的兇手,是當時年僅16歲的高中女生布蘭達斯潘瑟(Brenda Spencer)。 1979年1月29日,斯潘瑟手持父親贈送的聖誕禮物──含望遠鏡的長槍(贈禮包含500發子彈),在聖地亞哥(San Diego)市住處外,向對街的克里夫蘭小學(Cleveland Elementary School)瞄準定位,等到校長開校門、學生走進校門時,便開始開火。 “有趣的”遊戲玩累了,她返家等著警察找上門,接著又與聞訊來的警察進行了長達6個小時的對峙。在總共6個半小時的射擊遊戲中,打死校長和守衛、傷及8名6-12歲學童和1名警察。 在對峙期間,她說,開槍原因是因為:“我不喜歡星期一”(I don't like Mondays.)。斯潘瑟後來因2項一級謀殺罪名和9項攻擊罪名成立,被判處了25年監禁。 斯潘塞從未為自己的行為表示過懺悔。據說,她最近在與室友鬧翻了之後,還在胸前刺下兩個名詞: “Courage” (勇氣) 和“Pride”(驕傲)。 暴力爆米花突發性的校園暴力,近年來在全球如同爆米花此起彼落,且日趨嚴重。1997年英國也出現類似的槍擊事件。1997年日本公立中學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高達8,100多件,而且一向被認為是“普通孩童”(Normal Kids)的突發型暴力遽增。比利時出現了8歲少年殺害3歲幼童的悲劇。台灣也連續爆發多起未成年青少年集体虐殺少女案件,手段兇殘、動機荒誕無稽。 青少年重大犯罪事件在全球引爆,暴露出校園暴力的嚴重程度。美國教育部的報告顯示,1997年全美就發生了11,000多件校園槍械攻擊案,4,000多件強暴與性騷擾的案件。更令人傷痛的是,一名在慘案被害學生的母親,由於無法忍受喪女之痛,自殺身亡。而另一名目睹屠殺的學生,因精神受不了刺激,也自殺了。 教育之反思許多專家把青少年犯罪的增加,歸咎於因為社會日益增多的暴力,外加家庭疏於管教,學校教育的疏失,以及本身遭受過暴力傷害等種種複雜的因素。因此,人權團体呼籲,是該在宗教和道德教育方面改進的時候了。 澳洲的教育改革,即在學校既有課程中加入適應變遷、團体合作、與人溝通以及解決問題等“關鍵能力”的培育。國際義工協會團体則呼籲青少年要放開心胸,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美、英、德、法等也對影視中的暴力鏡頭做較嚴格的限制,冀望多面多方把關,以防止青少年犯罪。 專家學者自校園暴力以及青少年犯罪事件的點點滴滴中發現,是人類社會制度塑造出這些犯罪者的環境。整体的社會制度對這批加害者與被害者的心聲過於輕忽,當他們口喊“Just Do It!”、標榜“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注意到有些心靈已經被過度壓迫、已經開始遊蕩,或是已經開始求救,而我們竟然不知不覺、毫無警戒? 影視的責任根據傳播學者的研究,影視節目、現代網路與遊戲軟碟中的血腥暴力內容,要負上相關的責任。相關的幾種學說是: 一、“觀察學習說”(Observational Learning Theory),也就是“模仿說”(Imitation Hypothesis)。認為人們可由暴力影視中學到暴力行為,並在實際生活中加以複製。 二、“刺激說”(Stimulus Theory),或稱為“侵略性線索說”(Aggressive Clues Hypothesis),認為暴力節目是暴力行為的催化劑(Catalyst)。 三、“強化說”(Reinforcement Theory),也就是”失控說”(Disinhibition),認為暴力節目並非是犯罪的原動力,只能加強現有犯罪或侵略傾向,強調觀看暴力影視會降低對他人施暴的抑制能力。 四、“累積說”(Cumulative Theory),也就是葛伯納(George Gerbner)提出的“涵化說”(Cultivation Theory),或稱“圖像建構說”。意指人長期暴露在相同的影視訊息下,會被灌輸一整套的世界觀、角色認同與價值体系。葛伯納認為影視暴力節目,會對社會大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功能,它為大家建構了一個圖像,使人認為這是一個“卑鄙世界”(Mean World),解決之道,唯有暴力。 從家庭著手如何防止純真的青少年變成無知殘暴的兇手?首先,應從“家庭”──社會的基本單位,著手防範。 今日“缺席的父親”(Absent Fathers),過度忙於股市、忙於工作、忙於開會、忙於應酬……每日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只有寥寥數分鐘而已。 身為基督徒的父母親們,可能沒有被前述“屬世事物”纏身,但是否被所謂的“屬靈事務”纏繞──忙於輔導、忙於聚會、忙於探訪、忙於請客吃飯……而忽略了天職? 聖經明白地警告我們,不要像士師以利一樣,因為不肯花時間好好地教導兩個兒子,結果,何弗尼和非尼哈都成了“惡人,不認識耶和華。”(《撒上》2:12)栽培孩子從小明白聖經真理,是耶和華所定的旨意。他吩咐我們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我們的神,並且把他的話記在心上,也要隨時殷勤教導我們的兒女遵守(《申》6:4-9)。 如何讓孩子從小把神的話藏在心裡,到老也不偏離呢?除了全家有個屬靈的大家庭(教會)外,身為基督徒父母,應在自己的家中,在親子關係多花時間: 1.孩童性格發展期的教養:適時補給維他命N──父母要勇於對孩童說:“No!” 2.責任培養:訓練孩童分擔家務,培養責任感,並且按著家規督促、執行、鼓勵完成家庭雜務。 3.信仰生活化:使孩子体驗聖經真理與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4.鼓勵孩子多閱讀屬靈偉人傳記:透過屬靈人物的生命成長歷程,讓孩子明白讀經禱告傳福音之重要。 5.讓孩子多接觸聖經故事,藉著口頭、書本、錄音帶、錄影帶……學習聆聽神的聲音,好像撒母耳一樣,將神的話藏在心裡,免得得罪神。(《詩》119:11) 6.藉著一同繪畫(亂塗鴉,又何妨!),來表達個人思想,從中瞭解孩童的內心世界。 7.家庭祭壇:全家人在輕鬆的氣氛中聚集,以詩歌、經文、遊戲、談論、分享……等形式,全家大小齊聚敬拜神。 照亮一家人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我們應當作忠心的管家。你我都不應當被世務纏身,以致錯失培育孩子的機會,或是在孩子成長的各階段缺席。當家中還有未成年的兒女(Dependent Child)時,即使你急欲求公司經理總裁職位,羨慕教會中執事長老頭銜……你仍要明白,教養兒女才是當務之急。 上帝既賜下兒女託管於你,所求於你的就是忠於神的呼召──做爸爸、做媽媽。今日你我是否忠心於角色的扮演,將決定主再來的時候,你我聽見怎樣的判語:“你為甚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守我的話去行呢?”(《太》7:21-22),或是聽見稱讚的話:“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太》25:21) “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太》5:15)給每個孩子最起碼18年養育栽培扶持的歲月,引導他一生行在上帝的光中,聽從主的話、尋求主的旨意、遵行主的命令、順服主的差派……直至到老也都不偏離。 面對美國社會層出不窮的槍擊命案,在謀求“治國”、“平天下”與“管理上帝的家”以先,請從“修身”、“齊家”開始著手吧!□ 參考資料: 1.湯本,〈校園殺手和強蠻的國家性格〉。 2.吳英璋、黃光國〈探索變調的青澀心靈〉,《國際瞭望》第642集。 3.《新聞晨報》〈校園槍擊案:美國永遠的痛〉,新華網04-18-2001 4.尚豫翎,〈殺人魔生活的流水紀錄〉。 5.董素蘭,〈21世紀資訊社會相關問題初探及建議〉。 6.Leslie Wolf Branscomb, "A Fatal Day in 1979," March 9, 2001 作者現居美國維吉尼亞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