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 姬
童年時我希望快些長大,離開父親,也有個念頭要殺死他。後來出來做事了,我想過不理他,讓他有個孤伶伶的晚年作為報復。 “人間的父親,對打碎了東西的孩子都不會發怒,更何況我們天上的父?”主持這個“童年影響成年”的心理學講座的麥小姐說。 我捉著麗萍的手,心想,那是個廿一世紀的父親,是個不會責罵不小心打碎了東西的孩子,會跟孩子說對不起,會問孩子上哪間館子吃飯的父親而已。 當我帶麗萍來聽這個講座時,就已估到有這類使我們心碎的比喻。但我也知道,必須要面對,我們才有可能脫離困局。 麗萍的父親脾氣暴躁,對她也很刻薄,所以她的童年不堪提。但信主後,發現聖經總以父親比喻在天上的父,牧師講道也是如此,專題講座也是如此。麗萍每次想到天父是父親,就難以自制。 我很明白她的感受,我年幼時若打碎一隻碗,會換來什麼,我不想詳述。我老父仍在世,若他知道他的女兒白紙黑字公開他的錯,他會很傷痛的,所以我不說了。我知道有些東西是人年輕時不慎做錯的,父親當時年輕,而且他或許也不知道是做錯。 我的父親是嚴肅寡言的上一代。他在家有無上權威,奉行食不言寢不語,說話走路要輕聲,做事要謹慎。我在家見他如老鼠見貓,偶一觸犯他的“天條”,有好受了。所以長大了之後,我和他保持一段很遠的距離。他對我的責罵和体罰影響很深,甚至結婚後每次回娘家,我都不敢入廚,怕打碎東西。那種膽戰心驚,別人很難体會得到。 麗萍初信主時,很開心很興奮,就是觸及與父親的關係時,就會歇斯底里。我能對她說什麼?我告訴她:“讓我們一齊祈禱吧,祈禱能改變萬事,改變人心。” 我對麗萍說:“童年時我希望快些長大,離開父親,也有個念頭要殺死他。後來出來做事了,我想過不理他,讓他有個孤伶伶的晚年作為報復。” 麗萍瞪大眼睛望著我,兩串淚珠掛在臉上,問我:“你也會做這些、想這些嗎?” 為什麼不會?信了主後我仍苦苦掙扎了一段時間,但我時常為這件事祈禱,我向神說:“神啊!你無理由任我在這沼澤浮沉而不救我。”我求神幫助我看見自己的罪。 神給了我能力去愛和寬恕,我已經原諒了父親。現在,我很愛他,我們常常促膝談心。他也真如聖經所說的,我問他要魚,他不會給我石頭,他常常留下最好的給我。今天的他,已無年輕時的氣焰,只有老人家的慈祥和善。 人常常對自己的過去無能為力,對難以補償的錯無奈。當回頭看過去的歲月時,我也看到自己,曾因年輕、少不更事,犯很多錯,傷害了不少人。 我和麗萍低下頭禱告,我們一齊對付我們那“不肯饒恕”的罪。 然後我對她說,天父雖然仁慈,但也會發怒的。他發起怒來,也不好玩的,不要輕看他呢! 她嫣然一笑,像四月的陽光──林徽音都是這樣說的:“人間四月天,四月的陽光最溫暖。”□ 作者來自香港,現住芝加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