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璩
華人移民的第二代,雖然與父母住在同一個屋頂底下,可是卻活在絕然不同的文化環境裡。許多家庭因為對此缺乏了解,更缺乏準備,使得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失調。 本文即採訪了加州一位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他高中時,雖然上的是第一流的學校,卻作了幫派的頭頭。最終由于父母的愛,和自己的覺醒而回頭。我們希望能從他的角度來了解今日青年與青少年的心聲,給為人父母的作個參考。 問:你認為青少年與上一代最大的隔閡是什麼? 答:我認為上一輩的不知道如何用語言或接觸來表達他們的愛,他們也不輕易在子女面前顯露自己感情豐富的一面(softside)。上一代是含蓄的一代,而我們卻是盡情發洩的一代,這是一個大問題。 其次,我們這一代所受到同輩人的壓力,可能遠超過上一代。父母親因為不了解我們心裡的懼怕,也就不同情,以致常用負面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心結,這是很不智的。 華人的父母,總是特別在學業上給予孩子壓力。他們認為學業上的成就高過一切,他們對孩子的愛,似乎取決于孩子的學業表現。而孩子從學校學到的卻相反: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 問:由你看,兩代之間的價值觀還有什麼不同? 答:在媒体(電視、電影、網路、音樂)的薰陶下,今天青少年對自已的容忍度很大。尤其是大學生,對酒精、大麻,甚至其它毒品,以及性開放,都視為平常。 青少年很少會對喝酒內疚。男女朋友交往三個月有性關係也是正常的。使用毒品倒可能引起良心的不安。即使如此,據我的觀察,青少年中使用過大麻的,也超過了百分之八十,各校相同。 年輕人最大的追求,就是尋求樂趣(fun)和刺激(excitement)。樂趣就等於快樂。“奮鬥努力”不在我們的字典裡,只要酷(cool)就行了。上一代常用嚴格的管教來對付這種傾向,其實嚴格管教沒有錯,問題出在他們的態度和方法上。許多父母親不但不認同孩子的行為,他們也不能接納出問題的孩子,這才是問題所在。 對高中生而言,被同伴接納,遠比被父母接納重要得多。人人都想成為“圈內人”,害怕淪為不受歡迎的“圈外人”。我們的穿著、聽的音樂、參加的活動、交往的朋友,就界定了我們是否是圈內人。 我們與上一代的文化環境是如此的不同,我們不需要一個不了解的人,縱使是親人,整天用責備的指頭對著我們。 問:今天的年輕人有什麼嗜好呢? 答:男性喜歡玩電子遊戲,經常玩到通宵。女孩子們則比較喜歡社交、聊天。許多人喜歡邊看電視邊吸大麻。人們不再喜歡閱讀,寧願做些不太用腦的活動。運動還是很受歡迎的。年輕人的偶像就是音樂、影視和体育界的明星。 問:我知道你後來脫離了這種生活。是什麼促使你改變? 答:其實我並沒有什麼戲劇性的改變,只是經歷了成熟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加,我逐漸認識到,人生不僅僅是玩樂而已。 因為我從小受到了清楚的是非觀念的教導,後來雖然我吸大麻、抽煙、參加幫派等等,但是這些觀念已在我心裡生根,無法再改變。 我的父母親做了非常好的榜樣。他們彼此相愛,也給了我安全感。這點對青少年們非常重要。同樣的,教會中長輩們的榜樣,對我們年輕一代也是影響深遠。 最重要的是,雖然父母親為我的行為很傷心,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我,還是愛我接納我。也因為這樣,我們中間,溝通的管道一直是敞開的。他們了解我的情形,我也沒有必要撒謊。我的幫派朋友們縱然聽不進自己父母的意見,但我可以帶他們回家,與我的父母親討論。 這種接納非常重要,其結果是,進大學一年多後,我終於決定不再讓父母親失望了。 我第一個戒除的是煙,然後是酒。又因為選修人文課程,開始了對聖經的興趣。以前我總是帶著懷疑讀聖經,所以越讀問題越多。現在開始讀得有興趣、有心得。我爸與我打賭,看這一年誰聖經讀得快,這也是促成我讀聖經的因素。 我以前縱然遠離基督信仰,但是一直知道耶穌愛我,不會丟棄我。現在我更是與他越走越近。 問:你的改變能不能影響你的朋友? 答:很難。有些家長從來不指導他們的孩子,沒有做出好的榜樣。另外,絕大多數的青少年沒有明顯的靈性需求。即使他們感到內心的空虛,一般教會的信息並不能觸及他們深處的需要,他們也聽不懂那些基督教的術語。 從我的朋友來說,他們雖然尊重我的決定,卻不願放棄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也嘗試戒煙,但是並沒有很強的、自發的意願。 問:你現在對前途的看法如何? 答:我沒有很長遠的打算,卻很有信心往前走。現在雖然沒有了以前的“樂趣”,但是因為父母親更加快樂,也知道自己走在正確的路上,所以我也比以前更為快樂。 是的,我許多好朋友還是依然故我,但是他們再也不能叫我走回頭路,我已經是過來人。 結語這位青年人的父母親,曾半夜被警察打電話叫醒,告知孩子醉酒駕車被捕;他們也曾傷著心與剛吃了迷幻藥的孩子交談;他們還曾深夜開車到處找孩子,彼此提醒不可生氣……在這一切的愛和忍耐之後,流浪的孩子回頭了。 孩子們好像未琢的璞玉,是待完成的精品。若是沒有健全的言傳和身教,以及開通体諒的態度,他們就可能成為拙匠手中的次品。 “天下父母心”都是偉大的,也是無庸置疑的。但是管教的態度和方法,卻是身為移民的父母應當虛心學習的。從傳統的“棒頭出孝子”,到聖經中“浪子回頭”的觀念,距離是非常遙遠的,也是許多新移民父母們始料非及的。 願本篇採訪還能給人另一個提醒,那就是,再好的家庭中,也可能出現浪子,本文被採訪者的家庭即為一例。所以教會裡絕對不能以異樣的眼光和批評的態度,來看待有著叛逆孩子的家庭。不過,這是我們要另外討論的問題了。□ 採訪者為本刊特約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