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冲击"座谈会记录(一)
熊 璩整理
国际互联网(World Wide Web,万维网)已经大量普及,它是今版的古希腊市中心广场,是民主、交易、新闻、社交、学习、文化、政治等行为的社会广场。不但如此,它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态度、甚至思维方式。 今年四月底,《海外校园》杂志社在加州的矽谷举办了一次小型的座谈会。出席的有用万维网作医学研究的阮建如医生,服务软体界的区谦逊先生,惠普实验室作电脑系统研究的张峥博士,和笔者熊璩(惠普实验室研究员,参与大学合作计划)。我们一同就网络对个人生活和信仰的冲击交换了意见。以下便是该座谈会的记录整理。
一 学习(包括e-学习)方面 熊:据统计,单单美国,今天上网的人口已经超过59%,大约是一亿四千万人左右(注1)。万维网对个人最大的功用,大约就是帮助吸收新知。万维网是我们今天学习、找资料不可缺少的工具。 阮:受万维网影响最大的业界,都是对资讯的需求较强的。其中前五名是:财经服务界、娱乐界、医疗界、e-学习,和政府部门。单以医疗界来说,今天已经有十万个网站。AOL(American on Line)的顾客中,每天就有两百万人上网查询医学资料。有时病人对新药的知识可能超过医生,就是在网上得来的知识。因着万维网,病人与病人也可以在交谈室沟通,增加对疾病的认识。 今天几乎所有的杂志都在网上可以读到,网上可以吸收的知识远超过我们吸收的能力。我们真正地做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在进入药厂工作之前,我曾经在医学院教过十几年书。在这e-世代中,我们也要了解“e-学习",或作“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的特色。首先,e-学习重要的不是要怎样教,而是要怎样学,这是很重要的范例转换(paradigm shift),因为是学生处于了主导的地位。不能再采取喂奶的教学方式。学生至终要能够主动在网上收集、消化资料,获取知识,成为独立作业的学习者。 张:从e-学习的角度来看,尤其就儿童的学习环境而言,我感觉它还是有些基本的限制。这不只是知识传授的问题,还有例如双向交互沟通的限制,人与人之间交往能力的建立,等等方面。除非真实性和现场性大幅进步,否则“虚拟教室"难以在现在普及。 二 社交、娱乐 区:在万维网上社交(包括交谈室、立时对话和电邮)已经是今天不可缺少的。尤其青少年,他们50-70% 的社交都是在网上。平均一个晚上,每个青少年可以跟七到八个人对话。有次我进到我上大学的儿子的房间,他同时与十八个人对话,开了十八个视窗! 张:利用万维网社交或娱乐,应当是一种附加,而不是一种替代。无论社交或娱乐都有人与人交往的双向性和直接接触性。没有任何方式的沟通,可以代替双目对视、个性相激和当面交涉,这都是人类群体生活必须具备的技能。当人们都变成“e-人"时,人类社会的问题就大了! 区:对青少年而言,对他们最有影响力的是音乐。因为网上下载普遍,他们可以接触到各样的音乐。网上音乐是MTV的延伸。音乐的拍子、强烈暗示性的词句,对青少年的行为和心态有几乎催眠性的影响。 这也是许多青少年会想到自杀的原因。许多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歌词内容的可怕。对青少年而言,音乐的影响远超过网络色情。这是家长应当有所认识的。对此,家长应该不是管制,而是开导。 阮:我们知道看电视太多的人,常会身体过重。有没有人对使用万维网过多的人做暹研究? 区:我手边有一个报告,有网瘾的人第一个现象就是,读报纸和看电视的时间相对减少。有人认为上网太多会影响社交能力,我个人不太同意。我认为电视看多了会有这种状况,但利用上网社交的人不会。 我们夫妻因上班时间太长,平日没有很多整段的时间讨论孩子的问题。我们每天多次利用电邮交换意见,商讨对策。结婚廿年,我们的孩子从来没有看到我们争吵,因为许多严重的问题我们已经在电邮上讨论过了。所以,我非常鼓励现代夫妻多用电脑沟通,增加了解,也促进感情。 张:我同意电脑比电视好,因为可以对话。至于上网过多,会不会有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对孩子,我认为目前还没有数据能作出评断。我们可能需要观察几个世代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才能得出结论。 例如,日本东北大学最近的研究认为,过份沉溺于于电脑玩具的孩子,会影响额页的发展。如果属实,它会影响记忆、情绪和学习,是非常严重的。现代夫妻用网上通话增加沟通,的确是好事。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只知道用网络沟通,那将是非常奇怪的现象。 熊:许多在网上交谈室中活跃的人,因为可以用假名隐藏真实的身份,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个性,可以没有顾忌地表露出来,甚至可以非常大胆、非常有主动性,甚至攻击性。无论是健康的或是不健康的,网上沟通能够显现出人性中的另一面(dual personality)。 我们常在报章杂志上看到,从万维网发展出许多非常美丽的爱情故事。当然,许多婚外情,以及一些畸型关系也是这样发展出来的。例如一些罪犯、儿童色情勾当,都是利用这种匿名的方式进行的。万维网是个人自由发挥的极度,它的选择性几乎是无限的,远比电视要更俱吸引力。 区:万维网在社会学上最大的功用,便是疏导诱惑。人许多的内在冲动是反社会性的,所以遭受到了长期的压抑。但是当它忽然爆发时,所造成的伤害可能非常大。网上的匿名性给人一个安全气阀(security valve),提供了情绪的宣泄口,也舒解了可能的破坏力。这是对现象的观察,并不代表我的价值判断──虽然社会学家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必须的邪恶(a necessary evil)。 张:我完全同意你的论点。但是另一个相对的现象是,这些有破坏冲动的人在网上交换心得,团结力量,增加破坏度。例如恐怖份子可以交换制造炸弹的心得,集体作业。网络色情与网络游戏是网络工业中最赚钱的两大商业,它们的影响是相当可观的。 熊:我们应当正视滥用万维网的问题。当年录像带畅销的第一大因素便是色情。现在网上色情代替了录像带。色情网站助长犯罪的滋生。今天许多色情资讯不请自来,常常用一些看似纯洁的“域名"(domain name)来引人上钩。所以,网上色情的流传到底是因为色情“工业"的积极推销呢,还是使用者的无限需求呢?我相信,其中的供需关系不是很简单的。 公共图书馆中的公用电脑被用于色情,特别是儿童色情,而且儿童可以看到,就是今天一个很大的问题。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保护言论自由的大前提下,坚决反对在电脑上装置过滤软体。要知道,儿童色情在美国是犯法的,公共图书馆装置过滤软体也是美国国会通过,克林顿总统签过字的,竟然还遭到如此大的阻力。
三 一般文化 张:民主并不是完美的,资讯的流传也不一定就是好的。例如,克林顿总统绯闻案,其法庭供词的大量流传,其负面效果可能远大于正面意义。纵然如此,万维网仍是一个极为有力的民主化的工具。高压式的控制与权威在网上无法生存,资讯和知识的流通是挡不住的。它以民主的原则,发出了多元化的声音。网络文明也消除了种族、文化、社会、知识阶层和宗教间的藩篱。我认为,这些都是好的。 阮:万维网对社会的贡献,正面绝对大于负面。除了以上所述,我还觉得它把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譬如,远方亲戚可以藉着网络随时交换照片,这是以往无法想像的。 区:随着生活脚步的加快、资讯数量的爆炸,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间受到了压缩。网上的沟通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这种介质的融通性较大,不受时空的限制,并且可以同时传达给许多人。今天很多人若是没有了电邮,几乎无法生活,这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 熊:万维网是一个极为有力的“均压线"(equalizer),在网前人人平等。它是赋权与人(empowerment)的最大工具。轻敲几下键盘,就能遨游天下、与古今伟人相交接、给山姆叔叔报税、能查阅群书。 它也使得我们的生活彻底世俗化,没有可能离世独立。万维网加上无线手机,更是一个强有力的组合。随时随在我们都可以获得资讯、伺机反应。也因为如此,这种随时随在,就变成了无时不在、日夜不分,甚至占有我们生活的全部,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了! 网络文明可能更加强了人们追求“立即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的习惯。 另外,我们也面对所谓“数位鸿沟"(digital divide)的问题,有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的危险。在社会上,我们不能只讲水涨船高的理论,而应当提高低收入家庭的上网能力。更重要的,这个鸿沟不止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和下层建筑(infrastructure)的铺设上的。例如,非洲落后地区在网络文明中将会益形落后。
四 基督信仰和宗教 阮:今天要灵修,要寻找查经资料,甚至听讲道,网上的资料都非常地丰富。但是,我不知道,万维网是否可以帮助福音的传播? 区:网络文明有一个特色,权威的建立将比以前远为困难。传道人所讲的,听者不会再无条件地全盘接受,他们会马上到网上去查资料、验证。特别是年轻人,他们还会到新闻讨论组和交谈室去交换资讯。所以,今天教会应当多使用万维网。特别是青少年的牧师(youth pastor),大可以利用交谈室与人分享福音。网上的对话广场、社区、基督徒交谈室等等,都是我们应当积极使用的工具。 熊:因为对话(dialogue)不可能是武断的,不可能是单向的,所以它对基督徒的素质和学识,也是很大的挑战。我们必须赤裸裸地面对自己,到底我们信的是什么?为什么信? 它对我们护教学的知识也是一个挑战。在这个繁忙的环境里,有各种管道要争取人们的注意力,我们的信息必须有力、切实、简练 我们的态度必须客观、开放、诚恳。 这也是一个网上信仰(cyber faith)流行的时候。据统计(注2),在美国,每天有两百万人上网查询宗教资讯。在2000年10月到12月间,一共有两千万人在网上寻找灵性的资料。并且,有20% 的网络使用者,从网上获得了宗教与灵性的资料,比使用“线上银行"的(18%)还多。
五 结语 区:我们现在居住的“矽"谷就是“沙"谷,这让我想起沙土与磐石的对比。网络文明反照了我们自己,网络的普及所带来的挑战和机会,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它将显明我们的工程是建造在沙土上,还是在磐石上。我们应当塑造超越网络文明的人格,建立健全的价值观,让网络文明能够为人所用,而不是人被网络文明所控制。 阮:网络文明是彻底散漫(everything goes)的文化环境,良莠不齐,所以品质管制非常的重要。网络的误用,色情网站的猖獗,是一股泛滥的洪流,我们必须面对,在家庭和教会中公开讨论,商量对策。 张:微软的比尔 盖兹在1999年曾说,未来五年的资讯量,将比过去五十年的总和还多。社会变化的速度是在加快中。当科技进步迅速的时候,人类外部环境与人类内部调适产生脱节现象。人类能否控制科技,取得内外协调?能否将这些资讯消化,成为有用的知识,做快速而正确的决定?这些都还值得怀疑。这或许就是本世纪初最大的研究课题。 熊:为了吸引大众对基督教信仰的兴趣,为了引发群众对灵性的追求,为了与诚心寻道的人对话,我们可做、该做的还是太多。今天最受欢迎的宗教网站还只能排到热门榜的第1565名(注3)!和许多没有宗教色彩的网站相比,基督教对万维网的使用,根本还在起步阶段。 最近,“今日基督教"网站大事翻新,积极讨论时事,评点世俗音乐、文化、体育等等。台湾校园团契的网站,也建立了与大众对话的管道,对社会现实提出反应。在美国,网络基督使团也做了许多努力,这都是很好的尝试,使得基督徒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可以跳出“专知菁英"(intelligentsia)的象牙塔,负起我们的文化使命(我们期望这块园地能够受到更多的灌溉)。 并且,网站不等于网上杂志。除了单向对话的形式外,还得有双向对话的广场。要利用多媒体,资讯要快,要常更新内容,要举办活动配合,要与世俗文化接线,要有留住网客的牵引力。这是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更是一个崭新社区的培养,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与经营,我们有这个决心吗?□ 注:1.Source: Ipsos-Reid., 2000. 59% US Population Has Internet Access for Both 1999 and 2000. 2."The 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 Sponsored by PEW Center for Research, Feb. 27, 2001. 3."Weblog: Christians Use the Internet, Too? I Thought It Was Only for the Enlightened." Christianity Online, Dec. 18,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