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介:《排斥与拥抱》

          王湘琪

--评米洛斯列夫 沃弗的“拥抱神学"

距离与隶属

克罗西亚的神学家沃弗(Miroslav Volf注1),根据九十年代他的国人在巴尔干半岛战乱中所遭受的种族迫害,以及他个人对基督徒身份的理解和洞见,写下着作《排斥与拥抱》(Exclusion & Embrace注2)。在书中,沃弗引导读者了解因本体自我认知的复杂化,导致种族间长期疏离,最终引发残酷的排斥。圣经在《创世记》里所记载的该隐杀兄弟的残暴,被沃弗引用以解释排斥的意识型态。但透过基督信仰中那位饶恕、不记恶的神,沃弗在新约的救赎隐喻中,发现了通往和好的希望之路。

《路加福音》中的浪子,更触发沃弗提出“拥抱神学"(Theology of Embrace),做为对排斥行为的回应。沃弗宣称,藉着采取饶恕行动、打开心门、并且拥抱对方,受创的伤口将愈合,排斥会中止。

当笔者初读此书时,“距离与隶属"(Distance-and-Belonging)的观念,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沃弗首先声明:教会与所属的文化,应“保持与文化的距离"和“隶属于其中"之间,有一份合宜的关系。但问题是,怎样才算合宜呢?沃弗说,其核心在于忠诚感的全然转变--从原本所处文化中的神只转向所有民族都敬奉的独一真神。

圣经上最显着的例子便是信心之父亚伯拉罕。为了回应神的呼召,他离开本地、本族,开始过着游牧的生活。因此,沃弗力劝亚伯拉罕的属灵后裔,要从既定的文化中“出走"(Exodus)。当然,作者不是要在廿一世纪的现代提倡游牧生活,“出走"纯粹是心灵上的。因为,沃弗认为,耶稣已经为信徒提供了 的身体做为新的家,所以,信徒可以从文化中脱离,却不必在肉体上真的离开所处环境。

也就是说,基督徒在一方面与自己所处的文化保持距离,不再受到文化上特有的偏见影响,圣灵会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和所属文化的自我欺骗和不公义,从而培养出悔悟的、合于福音的人格;另一方面,基督徒仍隶属于所处的文化,透过这种隶属,我们可以因着差异而更加充实,并可投入去改变所处社会,使其成为合神心意的新世界。

分别与凝聚

与异教世界的分别,是圣经上常见的主题(《利》20:26,“你们要归我为圣,因为我耶和华是圣的;并叫你们与万民有分别,使你们作我的民。")作者解释,出走乃是神“分别与凝聚"(Separating-and-Binding)的过程的开端。他之所以使用“分别与凝聚"一词,是因为基督徒之间虽然有歧见和异质性Heterogeneity,但我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神使我们与偶像崇拜分别出来、与主联合成为一体。透过神的爱的凝聚,不同种族的人可以捐弃成见与憎恨而合一。我们从耶稣身上可以看到,神自我牺牲的爱是包容的,无关乎种族、性别或社会阶层。

笔者认为,这是特别值得深思之处。我们常误以为多元性和异质性应向同质性和单一性让步,以至我们能够纯净。我们却忘记了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2:6告诉我们:“神却是一位,在众人里面运行一切的事。"沃弗警告读者,当这种欲达纯净的意愿应用在政治上时,就会致命。会强化暴力倾向,“我不再调整自己来配合他人,反而寻求改造对方,以成为我所希望的样子……"

沃弗认为有时是整个社会系统有排斥行为,但我们为了生存而参与,因知其不可改变,我们也不去反抗。所以,沃弗引用了《马可福音》7:23,称:罪恶的根源不只人之外的受污染之物,而在人之内、受污染之心。《排斥与拥抱》一书的使命就是要使人知罪悔改,然后被饶恕、产生改变。

艰难第一步

当我们斟酌排斥行为中,迫害者与受害者间的关系时,我们往往会发现,历史表明,昨日的受害者成了今日的迫害者,今日的迫害者又将成明日的受害者。有罪和无辜之间的界限已然模糊。因此,可以再度肯定保罗在《罗马书》3:23的结论:世人都犯了罪。

然而,沃弗立即声明,“人皆罪人"并不表示“罪皆相同"。那么,我们该怎样衡量罪?答案是,不幸的是,人因败坏,已经不再有绝对的立足点来做客观的宣判。既然我们连迫害者与受害者都无法判别,又怎能公义呢?是故,沃弗说:救赎不能够单靠在道德上指定是非对错,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都被罪所玷污。只有那完全无辜的受害者--被钉死在十架的弥赛亚,才是惟一答案。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就是救赎。耶稣不仅为受害者的内心带来盼望,也同时带来了神无条件的爱和人需要悔改的讯息。悔改是和好的第一步,受害者必须要悔改,尤其是为迫害者所造成自己的心理影响悔改,求神不要允许自己像敌人一样。我们一般的想法是惩罚迫害者,要求其改变,但耶稣却相反地要求受害者彻底改变。

沃弗说,乍听之下,我们会觉得对受害者极不公平,但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们不致于变成和迫害者一样。因为悔改的意义就是要去抵抗罪恶行为的诱惑,让神的新秩序建立在心中。若是没有对罪的悔改,受害者的全人尊严就无法复原,社会也不会发生改变。主祷文说明,饶恕他人亦得父神的饶恕,“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太》6:12),别人亏欠我们,我们也亏欠神,这就是为什么沃弗说,当我们迈出艰难悔改的第一步后,会发现在和解的大道上,我们已走出一大段距离。

拥抱与排斥

沃弗更进一步阐述,饶恕是十字架很重要的特点。基督的饶恕(《路》23:34,“当下耶稣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显明 主权和自由的极致。在十架脚下,我们也要受饶恕的苦,救赎才有可能发生。透过饶恕以及与神和好,受害者就超越了迫害者,并使自己从报复的邪恶念头释放。圣经应许我们,宝座上的羔羊会亲自涂抹罪和记忆(《启》21:4,《约》1:29)。在另一方面,饶恕并不代表遗忘。但因为记忆会形成我们当下的自我认知,我们的罪若要得赎,过去的回忆须先被赎。所以沃弗说:对罪的记忆只保持到开始悔改和转变,然后那些回忆都得埋葬。

总言之,按照沃弗的说法,饶恕是在十架前,受害者为迫害者所造成的心理影响悔改,并放弃对迫害者申张公义。能做到这样就已算是饶恕对方了;但是,饶恕也是有着拥抱与排斥的区别,就是说,饶恕会在两方之间产生距离,但是,双方也可以打破距离相互拥抱,恢复关系。

与神和好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十架就是神拥抱敌人的结果。我们本来是神的敌人,但 在十架上用圣父、圣子、圣灵的爱来拥抱我们,我们因此可以进入三一真神(《约》17:21,“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来")。

我们既已被神拥抱,我们也要能够拥抱他人,包括我们的敌人。《路加福音》中浪子的故事表达出,一个拥抱甚至带来了身份(关系)上的转变(《路》15:20,“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

着名神学家莫特曼曾在沃弗的一次演讲后,举手问他:“你能够拥抱一名塞尔维亚的士兵吗?"沃弗缓慢地回答:“不,我不行。但是身为基督的门徒,我想,我应该能够么做。"凡是听闻过塞尔维亚士兵在巴尔干战乱中,对非塞尔维亚人不但杀害男人,还强暴妇女,为要她们生下有塞尔维亚血液的下代。在这种令人发指的种族灭绝罪行下,恐怕很难想像受害的克罗西亚人,去拥抱塞尔维亚的士兵。但沃弗衷心相信,靠着神十架的爱,基督的门徒有“拥抱"的力量。

分辨与排除

笔者以为,沃弗的这本《排斥与拥抱》特别值得海内外华人参考。诚如作者在首章开宗明义所说:人的自我中心倾向,很容易使我们在不自觉中,对于团体中的异质性感到不舒服。笔者认为,华人亦如此。因移民蔚为风潮,海外华人的同质性明显偏低,要找一个有归属感的同质团体,殊为不易。沃弗的书可以做提醒教会,基督徒要格外小心异质文化下所产生的排斥心理,辨明哪些疏离行为并不合神心意,使教会的合一不是建立排斥异己上,而是在爱和饶恕上。

在此同时,由于教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徒众多,我们亦当谨记与隶属文化(甚至原生文化)保持合宜距离。诚如沃弗所说,基督徒身份的核心,就是忠诚感全然转向三一真神。

在华人教会常遇到初信主的信徒问,是否可以陪未信的家人去庙宇上香或去上坟祭祖,或是更细节地询问,可不可以持香,或怎么“拜"法怎样吃祭物等等。如果我们能了解到沃弗所说的,基督徒从文化中“出走"的必要,以及“距离与隶属"的观念,那么上述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换言之,虽然我们肯定文化的价值,也承受文化的成就所带给我们生活上的便利,但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必须很敏感地分辨、排除,文化里面属于邪灵和恶魔的势力,及引人堕落的成份。

愿我们配得过所蒙的召,又因神的大能成就我们所羡慕的一切良善,和一切因信心所作的工夫。而沃弗此书,是对我们很好的提醒。□

注:

1、美国富勒神学院道学硕士,德国Tubingen大学神学博士,现为系统神学教授,执教于耶鲁大学。

2、Exclusion & Embrace: A Theological Exploration of Identity, Otherness, and Reconciliation, (Nashville, TN: Abingdon Press, 1996).

作者来自台湾,现住美国旧金山。目前在神学院进修。


Home Page Contents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