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曠野中轉折

          史 正

  在海外華人基督徒中,無論早年來自港、台或近年來自中國大陸的學人,常見到在學業、事業、生活、服事各方面經歷了艱苦奮戰之後,由“無產階級”踏入了“中產階級”的平穩時期。於是,漸漸鬆弛了當初那股勇猛精進的鬥志與敏銳自省的心態,靈命停滯不進、服事無可無不可,在無止盡的物質主義社會中插隊落戶下來。

  顯然,“環境”的壓力是很可怕的。大多時候,並非我們自己甘心停滯,而是形勢使然。例如,數載寒窗,好不容易熬出學位、謀得一職,但是到達某一階段之後,無論怎麼努力,在白種人的社會中總覺難以更上層樓,而且心血精力,盡皆貢獻於異鄉,心中總有股說不出來的失落感。又如,娶妻生子,有車有屋後,生活算是安定豐足了,然而實際上是在分期付款的夾縫中、在割草修車、接送兒女的例行瑣務中忙碌終日,卻無法改變。還有,摸索多年,在查經班或教會中參與了不少服事,但久而久之,變成在盡責任而非受操練,再加上是非爭執層出不窮,日久便覺枯乾乏味,撒手不管不安心,繼續下去又無趣。這樣的日子過久了,不是我們不想勇猛精進,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生活在海外,就如陷於一面巨網中,不僅動彈不得,而且愈掙愈緊。到底,能“超越環境”甚至“創造環境”的人少之又少,只要能“適應環境”,就算難能可貴了。

  那麼,我們就只有這樣百般無奈地得過且過了?也不盡然!──我們可以從當年摩西身上得到啟發。在《出埃及記》第三章,當摩西來到何烈山下時,已在曠野牧羊四十年之久。從前貴為王子,今日一介牧夫;昔年在王宮中學盡埃及一切學問,今日在荒遼的原野上看守牲畜。不錯,這樣的生活平穩單純、無慮溫飽,然而,四十年下來,從前那位意氣風發、雄心勃勃的摩西早已消寂,現在的他,無論在自己或別人眼中,都只是個勢必終老異鄉的曠野牧人罷了。

  就在這時,“燃燒的荊棘”出現了!這個大異象有如一把巨斧,由天而降,劈開了重重圍困著摩西的枯燥、消沈,使他淬厲奮發,靠著全能的神成就了無比輝煌的大事。顯然,這樣的轉折,絕非他自己所能成,而是他起來回應了上帝的恩召。《出埃及記》三章4至6節記載,上帝先呼叫他的名字,然後向他自我介紹。上帝並沒有遺忘他!上帝一直“看見”祂子民的苦境、“聽見”祂子民的呼求,祂在尋找人執行拯救的計劃。為何祂要等到這個時候,才選召摩西?──原來,四十年的曠野生涯,在人看來是沈悶煩瑣、是無可奈何,在神眼中,卻是一段預備、磨練的時期。上帝要讓摩西清楚看見,一個人光憑學問、訓練與熱心,並不能真正為祂做什麼,惟有當他徹底看清自己的軟弱與有限,磨去性格中的稜角,並轉而全然仰賴神、順從神,神才能用他做大事。而當他順從神的呼召,開始被神使用時,不只這四十年的牧羊生涯有了全新的意義,連他四十歲之前在王宮中所學的一切亦有助於日後寫作經書、頒訂律法、領導管理等又大又難的事奉。

  我們從摩西的經歷中可以看到:沈悶的環境、漫長的等候,都不能使我們與祂的選召隔絕。只要我們愛神、願服事神的心不變,日後必會發覺,祂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給予我們不同的經歷,都有祂的美意。摩西的一生告訴我們,神所揀選的,必會訓練;神所訓練的,必蒙差遣;神既差遣,就必負責到底。若我們覺得現今正置身於荒涼苦悶的曠野,欲進無路、欲振乏力,何不舉目仰望那永不失信的神,積極面對這段受磨鍊的時光,並時刻留意那特為你“燃燒的荊棘”?若我們常回顧生命歷程,前瞻神所安排的轉折點,你的心意必將更新而變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喜樂,也將在不斷的突破中,得的更豐盛。□


Home PageContentsPrev.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