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苦",談《基督的受難》

  ──簡介電影"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文/雲志 文  
  

Passion在字典上的現代意思是"熱愛、激情",這個字又有"受苦"與"忿怒" 意義,也用來描述聖經中,從耶穌基督被猶大出賣、受難一直到埋葬之記載。今天的好萊塢電影界,若要用Passion這個字來做主題,會用的是Passion of Money, Lust or Power(財、色、權的激情)。因為那些題目吸引人心,肯定會有票房的。他們往住也會扭曲聖經記載,用嘩眾取寵的角度來拍耶穌,過去的《萬世巨星》、《基督的最後試探》等片都是例子。好萊塢的製片家,從經濟角度考量,絕對不會投資拍那表達捨己之愛與受苦的《基督的受難》影片。

影星梅爾吉伯遜(Mel Gibson)獨資近三千萬美金,花了12年時間拍攝並導演的《基督的受難》一片,已于今年二月在世界各地推出,引起極大的迴響。許多刊物都以本片作為封面,並有大量的討論。許多的教會和福音機構,全面動員鼓勵人觀賞此片,以此為分享信仰的接觸點。也依此電影內容與其中角色,設計了許多靈修與查經討論材料,在網上供人下載使用。而使用拉丁文、希伯來文與亞蘭文發音的本片,已成為美國史上放映規模最大、創下不少記錄的"外語片"。

許多反對此片的影評人,痛斥此片內容為基督慘死於猶太人之手,將會推動反猶太風潮;另外也有人指責其過度誇張基督受苦的殘忍血腥。對比於許多影評讚揚此片品質優良,感人至深。來自各方面的評價可說相當兩極化。

當然其中一些場景,並未得到基督徒的認可:如猶大賣耶穌後被小鬼糾纏,烏鴉啄瞎十架上譏笑基督的強盜雙眼,撒但以陰陽人形像出現,過度描述彼拉多之妻與聖母馬利亞等,都是福音書未記載,純由導演加上的發揮。

對於沒有聖經背景知識的觀眾,片中沒有清楚介紹耶穌為何被釘十架。觀眾無法知道耶穌是誰?為何人如此地恨他?他為何要受苦?他的苦難又帶來什麼結果?

其實導演用許多插入倒敘的片段,來回答這些問題。

如開場時的經文“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賽》53:5)講到耶穌就是基督(彌賽亞,即受膏者救世主),是神的兒子,他的受苦,可以帶來世人的救恩。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踐踏毒蛇,暗喻《創世記》3章對魔鬼的預言和咒詛應驗了。

馬利亞得知耶穌被賣時,背景對話是紀念出埃及的逾越節問答:“今夜與別的晚上有何不同?”“從前我們是奴隸,如今我們得自由了。”

在十架苦路上,耶穌向馬利亞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啟》21:5)這話其實是新天新地來臨時,神在寶座上的宣告。

釘十架時,耶穌為世人的求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顯出雖在十架上,他的心中仍充滿憐憫和愛。

在天崩地裂、遍地黑暗時,耶穌至痛的悲號:“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太》27:46)說出了他靈性的苦楚,遠遠超過了肉體上的折磨。

耶穌死前所說的:“成了!” (《約》19:30)這不是悲痛無奈的死去,卻是一個得勝榮耀的宣告。指向他的復活與救恩的完成。

上述種種細微之處,恐怕只有明白聖經的基督徒能了解,不熟悉聖經的觀眾則會莫明其妙。肉體受苦的鏡頭深刻在觀眾腦海中,靈性中與上帝分離的痛苦,與最後復活的榮耀一晃即過。以致於觀眾看完本片後,會因他所受的種種痛苦而悲哀,卻不知這個Passion故事,其實有一個喜樂的結局。這是為什麼受難日要稱作Good Friday(好的禮拜五),而因著復活,我們所傳揚的是稱為“好消息”的“福音”。

倒底是誰殺了耶穌?猶裔美籍的資深廣播主持哈維,並不同意此片定罪了猶太人。他引用了試片會後的討論中,一位法律教授說:"這部影片中,並不是猶太人殺了耶穌,事實上──殺死耶穌的,就是我的罪。"而身為著名演員的導演梅爾吉伯遜,並未在《基督的受難》中露面,全片中他只有一個鏡頭,那隻抓著釘子,把片中耶穌釘上十架的手,是梅爾吉伯遜的手。

雖然本片有上述種種的瑕疵,但仍然值得一看(只要你能忍受暴力的畫面)。梅爾吉伯遜煞費苦心地在片中還原了古代的語言和場景。這不是心靈雞湯式的溫馨靈修小品,這乃是描述歷史與人類真正的分水嶺事件!因此,本片值得我們咬緊牙關地看到終場。也可以和看過此片的人討論:片中演的耶穌真的就是聖經中的基督嗎?倒底是誰殺了耶穌?他真的復活了嗎?他的死與活,和你我有什麼關係。□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