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給的恩典?  

太缺乏奮鬥精神了吧?

          晨 露

  在我的四周,我見過很多人,憑借著個人頑強的毅力與自信,從困境中走出來。反觀基督徒,遇到順境,就說是“上帝給的恩典”;遇到逆境,就說是“上帝給的功課”,而且還說“不要憂慮”。這是不是對環境太逆來順受、聽天由命,缺乏奮鬥精神?

──貴刊一困惑讀者

親愛的“困惑讀者”:

  有很多朋友,和您一樣,認為承認上帝的恩典或“功課”﹙即磨練﹚,會使人意志消磨,不再為美好生活而努力奮鬥。會不會這樣呢?

  個人奮鬥的先決條件

  基督徒對“上帝給的恩典”,有特別的定義,是指那些白白得到的,而且無法靠人為努力換取的東西。比如,空氣、陽光﹙普遍恩典﹚,重生得救、罪得赦免﹙特殊恩典﹚。上帝還給予人智慧、能力、毅力。而且,人在徬徨時,上帝給予指引;人在患難時,上帝給予看顧;人在悲傷時,上帝給予安慰……這些,基督徒都稱之為“上帝給的恩典”。基督徒認為,這些東西,不僅是個人奮鬥無法取代的,而且是個人奮鬥的先決條件。沒有這些基本的東西,個人奮鬥無從談起。

  更健康的奮鬥觀

  承認“上帝給的恩典”,不等于“不耕不種,坐等上帝恩賜”。按照聖經的說法,人類的第一份工作,“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創世記》1:26-27﹚就是上帝委派的。聖經的中心人物耶穌,也不是以坐著不動的方式拯救人的靈魂。他走遍各城各鄉宣講福音,又治病救人,也是很辛勞的。

  而且,因為基督徒尋求的是上帝的肯定,所以強調要勤勞做工。不管他人看得到、看不到,不管別人肯定還是嘲諷,只要是應當做的,就當全力去做。和現實環境中的很多人,因生活或欲望所迫、苦苦奮鬥相比,基督徒的這種“奮鬥觀”倒是更積極、更健康。

  重要的是心態

  “不要憂慮”﹙《馬太福音》1:25:34﹚,不是指“不要未雨綢繆”,而是說,面對生活,要有正確心態。

  “憂慮”是很負面的情緒,連現代心理學都再三提醒人們要消除憂慮。但人常有很多憂慮:農村人為今年的天氣是否會影響麥子的收成而擔心,城里人為這次能否長工資而發愁,老百姓為自家的孩子長相、學習等是否不如別人而心事重重,當官的為能否升遷而費腦筋。人真是患得患失。

  但是,這些憂慮給我們帶來了多少好處呢?大多數的時候,憂慮只不過是消耗了我們的精力而已。當然,有時憂慮也使我們有所準備,預防不測。比如,怕孩子學習不好就及早引導孩子,怕孩子營養不良,就多給孩子補充營養。

  但是,你大可不必使擔憂先占据你,然後才找對策。假如你可以無憂無慮地、愉快地考慮如何使孩子的學習更進步、身体更健康,你會更快樂,是不是?其實人很多時候不是不知道這樣好,只是做不到。所以,我們能看出,人是多麼渺小,而“個人奮鬥”,又是多麼蒼白無力。

  而有一種人,因為相信上帝掌管一切,就連困難挫折里也有上帝的美意。他們還相信,無論自身的素質條件如何,上帝都愛他、理解他,完全接納他,所以他不需要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肯定上。這些人就是基督徒。有了這樣的心態,就有可能超越憂慮,無論碰到何種境遇,都不致于失去內心的平安和喜樂。跌倒了,也能再爬起來繼續奮鬥。而且奮鬥過程中,充滿希望和快樂。

  基督徒堅信,相信且依靠上帝給的恩典,不同於消極灰色的宿命論。宿命論的基礎是渺茫不可知的命運,人的努力徒勞無功。而基督徒的未來命運,是掌握在愛他們的天父手中。天父願意他的兒女積極奮鬥,天父也帶領解決超過人力所及的一切困難。

  這樣看來,能成為基督徒,還是滿不錯的呢。□


Home PageContentsPrev.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