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子
再說那瓶意大利辣油,他若忍而不言,說不定他那位早給他買了放在餐桌上,正是要給他一個驚喜,多賺幾個親吻呢﹗ 前不久上倫敦辦事,回來的火車上,一個西裝革履的英俊白人在我對面坐了下來。他把文件箱往座位上重重一放,另一隻手把掖在懷裡的鮮花輕輕擺到台面上,顯然是好不容易捱到週末,可以把繁瑣的工作堆在一邊,正要回家或是情人家度假的樣子。這位先生一坐下來就掏出手提電話,(我最怕別人在火車上打手機,周圍的人都要被迫探聽),果不然,就聽見他說﹕“親愛的,我已經在火車上啦,你現在就可以準備晚飯。”我聽了好笑,心想倫敦到貝城不就三十分鐘,至於這麼著急嗎? 車開了十五分鐘。這位仁兄又端起了手機﹕“親愛的,我剛才忘了問你,你有沒有買意大利辣油?要不要我下車後去買一瓶?”如此又嘮叨一陣。等他打完,車也快到站了,於是他又拿起了手機﹕“親愛的,我現在正走出車站,我十分鐘內到達。” 看來手機雖然方便,有時也挺煞風景。你想想,若不是那手機,他與心上人的會面,那種按捺著的相逢的喜悅與傾訴,該是何等濃厚!萬一火車誤點,好事多磨,她在車站等他以至於凍成冰棍之類,就更令人回味了。再說那瓶意大利辣油,他若忍而不言,說不定他那位早給他買了放在餐桌上,正是要給他一個驚喜,多賺幾個親吻呢﹗ 其實人生如同小說,真是很需要懸念的創造。缺乏懸念就缺乏情趣。小孩子過聖誕節,禮物大包小包放在樹下,晚上睡覺前在床頭吊隻襪子,第二天早上就變得脹鼓鼓的,打開一看,無非是鉛筆糖果之類。一些掃興之人就嗤之以鼻:“不就是這麼點兒玩意嗎,帶孩子上街買就是了,還費這麼多折騰!”不一樣就是不一樣!簡簡單單的東西,用彩紙一包,就製造了懸念。讓孩子們再熬一個晚上才揭曉,更是效果非凡。如果每個人都懂得為自己和他人留一些有愛心的懸念,人生就會有姿彩得多。 不僅小事上如此,人的一生也需要懸念。懸而未定,於是或耐心等候,或努力不懈,一旦心想事成,就特別滿足與珍惜。聖經中就充滿了精彩的懸念故事。被賣為奴的約瑟,被棄於蘆葦之中的摩西,被苦苦追殺的大衛,移民他鄉的路得,無不一波三折,坎坎坷坷,終究蒙神保守,美夢成真。當然最精彩的還是耶穌的復活:在死亡極限的盡頭,居然還會有全新的開始。而且從耶穌作為木匠之子僅僅三年的傳道,到如今“福音傳遍地極”的局面,這個懸念的發展,就更是懸之又懸了。 可嘆的是,雖然懸念對我們這麼重要,我們卻生活在一個不尊重懸念的時代。現代人不喜歡忍耐與等待,現代人崇拜速度,現代人急切地要解開一切的謎。上面提到的那位先生對手機的熱衷,正好体現出現代人對“速效”的追求,已經到了習以為常,渾然不覺的地步。我們生活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對快速效應已是司空見慣:開關一按,機器發動,火箭上天;鍵盤一敲,電腦運作,成百上萬的金錢交易如水流轉。從網路通訊到麥當勞,只要在速度和效率上佔優勢的,一定能贏得青睞而風靡全球。久而久之,這種對快速的要求,控制了我們的思維模式。事無大小,只要有捷徑的,就一定選擇捷徑,絕對不會選擇漸進、等待與忍耐。懸念與真相大白中間的距離,也就越縮越短。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人對速度的崇拜,已經滲透到整個人生觀。英國有一本暢銷雜誌,題目就叫《現在》(NOW!)。其宗旨也很簡單,就是要体現“我立即就要,我馬上就有”(I want it quick, I want it now)的“速達人生”。從“十分鐘菜譜”、“速效止痛產品推薦”,到“心情愉快十步法”,“一年致富方案”,“離婚快車”,“七天內勾引情人”等等,總之什麼都是越快越好,越好越快。 我們也不難看到這種“速達人生”給社會帶來的後果。在討論“女中學生媽媽”的社會問題時,一位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的青少年,想在短短的青春期就把人生的主要經歷都濃縮進去:愛情、性、婚姻,如此迫不及待,哪有不出問題的道理?”同樣,同居,“一夜情”,離婚再婚,都多少與現代人快速解決感情和生理需要的心理有關。再看吸毒問題,六合彩、幸運游戲的賭博風氣,難道不是因為人們希望以最快的速度,獲得最大的滿足?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欲速則不達。”如果我們追求的只是速度,就很難達到應有的享受的境界。倫敦五日遊的感覺,一定與倫敦一日遊的感受不一樣。人生也是如此。速達的人生,我們得到的只是刺激,而不是享受。 上帝有時讓我們持守懸念,是為了讓我們得到更深層的滿足。但如果我們不信靠上帝,看不透死,我們就會急切地希望在這短短的一生中抓住什麼——速達的人生觀,其實就是不認識上帝。 上帝給每個人一個今生無法化解的懸念,那就是永生的懸念。凡信靠耶穌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這個懸念,我們看不到,摸不著,也很難證明。但凡相信這個懸念的人,都必須放棄“及時行樂”,“自我拼博”,“得過且過”或“隨波逐流”,必須學習忍耐,犧牲與順服,為的是要獲得心靈的滿足和屬天的獎賞。 你願意選擇什麼呢?是人生速達?還是有懸念的人生?□ 作者來自上海,原任大學英文教師,英美文學碩士,曾住英國數年,現居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