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的代價

“去你的,這活老子不幹了。”

熊 璩

老子不幹了

  有一首七十年代的美國鄉村歌曲:《去你的,這活》(Take This Job and Shove It)。這首由Johnny Paycheck所唱的歌,膾炙人口,歷久不衰。它的大意是這樣的:

  去你的,這活(Take this job and shove it),
  老子不幹了(I ain't working here no more)。
  我的女人跑了,
  奪去了我所有要作工的理由。
  你最好不要擋著我的路,
  老子正要跨出大門。
  去你的,這活
  老子不幹了。
  .........

  他們讓人在這個工廠,
  沒完地幹上五十年。
  在這種日子裡,
  老子看到我的女人
  天天以淚洗面。
  你瞧這些人,他們都在
  壓榨我的勞力
  (Gotta have a piece of me)。
  我會摔掉這五斗米
  (I'd give the shirt right off my back),
  如果我能有膽量說:
  “去你的,這活
  老子不幹了。”
  .........

  這首簡單而粗獷的歌,其實包含了多重的意義。

  首先,這首歌描寫了生活的艱難,贏得了人們的共鳴。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上班族都有受氣的時候。但是為了討碗飯吃,只好將就隱忍。這首歌把人們心中想做卻不敢做的事唱出來了,是無奈感的一種痛快的發泄,也是這首歌受到歡迎的原因。

  其次,它的歌詞無意中襯托出美國廣大藍領階級(特別是小城鎮的)心態。他們享受生活,與世無爭。對他們,與家人團聚遠比跟老板喝酒更重要;參與孩子的課外活動遠比工作表現更重要;每年秋天獵鹿的活動遠比趕進度更重要;種花蒔草遠比學習進修更重要;甚至週日全家上教堂都比睡懶覺更重要。

  不同于筆者今天居住的矽(硅)谷快速的步調,這批樸實的人更熱愛生命,更懂得享受人生。他們看重家庭,也保持了敦厚的社區感情(不像加州鄰居們老死不相往來)。他們雖然也努力工作,但卻不做金錢的奴隸。他們容易滿足,不會讓野心控制他們的人生。

  我羨慕他們生活的豐富,我更羨慕他們優遊自在的灑脫。這讓我想起陶淵明的《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種胸襟,可能是今日汲汲于功名和成就的人,所無法体會的。

為五斗米折腰吧

  網路革命的刺激,帶來了九十年代空前的繁榮。藉著“開發資金”(Venture Capital)的大量投入,網上公司(Dot Com)有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刺激了股票市場的狂飆,造成了所謂的“網路泡沫”的現象。

  在繁榮中,人人都賣命工作,每週工作往往有超過八十小時的!科技變化的高速和資訊數量的爆炸,使得人人都喘不過氣來,沒有時間慢下來生活。Google的市場部副總裁曾抱怨說,排隊購物讓人煩不勝煩,看牙醫更是浪費時間,因為這些都使得他不能專心上班。他或許沒有想過,當有一天走到人生盡頭時,有誰會為週末少加了幾次班而感到遺憾呢?

  在繁榮中,人們對前途、對自己的能力都充滿了信心。有人為灣區最大軟体公司“甲骨文”(Oracle)的老板“愛利深”(Larry Ellison)寫了一本傳記,《上帝與愛利深有何不同?》。這本書的書名,就說明了其主人翁的狂妄。

  在繁榮中,人們與周圍的環境脫節,成為追求成功的機器人。因股票上市而成億萬富翁的Mark Ewing,即Red Hat 公司的創辦者就是一個例子。他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財富,當財務顧問想了解他的價值觀時,他說:“我好像從來就沒聽過‘價值觀’這個字眼,我也不曉得怎樣用電腦去模擬它。”

  在繁榮中,人們追求高品味的奢侈品,購買昂貴的“玩具”。他們或許對選擇玩具很有品味,做生意頭腦靈活,但是他們卻缺乏人生的智慧,不知道選擇真正的可貴之物,也掩不住內心的貧乏。 灣區Menlo Park市的Sand Hill路,是“開發資金”的大本營。Glen Mueller的公司,就在這條路上。他擁有一切,銀行裡有一億美元的財產,生活愉快。但是1994年因為Netscape的創辦人Jim Clark拒絕他投資,使得他萬念俱灰,在自己的遊艇上開槍自殺,結束了生命。

  在繁榮中,在“鼠賽”(Rat Race)的轉輪上賽跑的人們,未必是為了實現自己內心真正的夢想,反而常常是在追逐他人的美夢。人們為恐懼所驅使,為了不想誤了班車而奮鬥。午夜自省,人們往往有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徬徨。

  在矽谷,若是有什麼是“不變的真理”的話,那就是,一切的人、事、物,都有“有效期”。沒有任何潮流可以長久不變,也沒有任何人物可以永遠得勢。網路泡沫在2000年終于破滅了,容易得來的,也容易失去。

  今天,美國的經濟陷在不景氣當中,失業率昇到6%,矽谷受到的衝擊尤其顯著。當人們的“安全網”(例如,401K退休計劃)等,不再有保障的時候,當人們的“購股權”(Stock Options)變得一文不值的時候,自然是人人自危,甚至信心盪然無存。短短兩年之間,人們的心態竟有如此天壤之別!

  人們開始思考──那樣犧牲家庭生活、那樣賣命工作,值得嗎?

一隻愚蠢的貓

  俄國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曾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人不能活得沒有意義。”沒有意義的活著會叫人發狂,甚至叫人喪失生存的意志。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譽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精神病醫生法蘭克(Victor Frankl)的《人對價值的尋求》,正說明了這一點。法蘭克是納粹集中營的生還者。根據他的研究,他發現到那些生還者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能在最黑暗的環境裡,在自己以外找到活著的意義。

  法蘭克由此而創立了有名的“道療法”(Logotherapy)。相對于佛洛伊德的“追求快感”,和艾德勒(Adler)的“權力意志”,他認為人類活著最大的動機,就是“意義意志”(Will to Meaning)。沒有意義,人就無法生活。

  法蘭克更說了一句中肯的話:“我一再對我在歐洲和美國的學生說,不要以成功為追求的目標──你越是以成功為目標,你就離成功越遠。就同快樂一樣,成功是無法追逐的。當我們投身于一個超越個人的目標時,或者當我們對某一個人獻身時,成功就會自然發生。成功只能是一個始料未及的副產品。”這可以說是筆者所聽到,對那些想從工作中尋求成功(或快樂)者最好的勸告。

  “你為自己圖謀大事麼?不要圖謀!”(舊約《耶利米書》45:5)

  “因為我的百姓做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舊約《耶利米書》2:13)

  暢銷書《人生下半場》的作者Bob Buford,也說:我們要“從追求成功轉換到追求有意義的人生”(from seeking success to seeking significance)。他勸告我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活出“百倍”的收成。

  我們這批患得患失的上班族,常常讓工作以及工作所帶來的焦慮,捆綁我們的人生,以至于喪失對價值的判斷力。但願我們可以從工作台上抬起頭來,把視野從眼前的利益(或假象)上拉開。或讓我們退後一步,試著問問自己,如果我們有絕對的自由,我們會怎樣選擇?到底什麼是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標?若是我們明天就離開世界,什麼是我們真正想要成就的?

  除非我們有勇氣赤裸裸地面對自己最深處的呼喚,能夠在自我內心的鏡子前問心無愧,否則,我們永遠不過像一隻愚蠢的貓,不斷地追逐自己的尾巴。

  聖奧古斯丁說:“惟有當我們開始問自己將留下什麼產業(Legacy)時,這才是我們成年期的開始。”

  已故名傳道家Ray Stedman,提到第九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曼大帝。此皇帝顯赫一世。當考古學家掘開他的墓園時,他們發現皇帝的骨架坐在一張椅子上,長長的指骨指著膝上一本翻開的聖經,上面寫著: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或作靈魂,soul),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16:26)

  這次經濟蕭條給了我們重估自己職業觀的機會,也讓我們能重新考量自己的人生觀。如果真是這樣,它或許竟是一個化妝的祝福呢?也或許,我們竟能從美國的藍領階級學習一些生活的藝術?□


Home PageContentsPrev.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