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的青蛙告訴我們

“封鎖吧,封鎖個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王人義

老井之中的小青蛙

  有一口老井,已經快乾了,裡面只剩下一灘薄薄的水,和滿井的青苔。井裡住著一隻小青蛙。

  小青蛙從小就住在井裡,渴了有水喝,餓了有小蟲子吃,晚上還有小星星向它眨眼睛,因此它一直以為世界只有井口所看到的那麼丁點大。

  有一天,飛來了一隻小蜜蜂,它問小青蛙:“小青蛙,你每天窩在這個井裡,會不會覺得無聊?要不要上來瞧瞧外面的世界?”

  “怎麼會無聊呢?我住在這裡已經很滿足了,再說,世界不就是這麼大而已嗎?”

  小蜜蜂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說:“小青蛙,你真是可憐,難道你不知道外邊的世界比這口井還要大上幾千倍,幾萬倍嗎?外邊不僅有水和青苔,還有滿地的野花、綠草、高高的大樹,以及許多你從來沒看過的動物呢。”

  “哼,我才不相信,你一定是羡慕我住在這麼舒服的地方,所以想騙我出去,你好乘機住進來。”小青蛙說著轉過身去,不理小蜜蜂。小蜜蜂無可奈何,也只有聳聳肩飛走了。

  後來,風、大雁都向小青蛙傳遞同樣的訊息。

  青蛙這才由於好奇,奮起一跳,跳出了古井,終於發現了又美麗又寬闊的大世界。它高興地說:“原來世界是這麼的大呵!從前的我真是了解得太少了!”

中華民族的求知精神

  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這個寓言故事,在嘲諷自以為是又愚蠢無知的青蛙的同時,流露出了我們民族的一種求知精神。批判了自以為是,以有限的知識為滿足的極端消極和保守的思想;鼓勵和讚美敢於認識自我,走出自我的探索精神。

  我們的祖先已經看到,當可憐的青蛙在有限的空間夜郎自大的時候,它所享受和得到的只是有限的空間,有限的陽光。當它鼓足信心跳出自己的樊籠的時候,便看到了在它眼前不斷延伸的希望的田野,一個無窮無盡多采多姿的廣闊世界。

  本著這種沖破自我,開拓求索的進取精神,幾千年以來中華民族產生了無數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農學家、醫學家……使中華文化像一座宏偉的豐碑,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閃閃放光,令我們幾千年後的今天都為之自豪。我們的先輩們敢于承認自己的有限性,並努力在可以不斷開拓的範圍之中努力探索,所以產生了美麗、璀璨的中國文化。

近代思潮帶來的倒退

  到了近代,人類了解到,理性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有效方式。如果對所觀察的事物進行邏輯的科學的分析,就能對研究的對象做出比較正確的判斷。

  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對理性還是用一種認識論的方法論來看待。到後來,隨著人們對人理性能力的逐漸誇大,理性的認識逐漸轉變為認識的依據,即只有通過人的理性認識,了解、接受的東西(其中包括通過哲學或科學的方法,在理論上或實驗室裡可以得到証實的),才被接納。

  唯物主義的產生,更深化了這一觀念。唯物主義把理性認識,局限在可以認知的,以物質形式存在的層面,即理性的認識必須以物質的存在為基礎。超越物質的東西是無法認知的,是迷信的,是不科學的。

  以物質為基礎的認識論,就成了理性主義的圍城。在可以認識的物質存在範圍以內的東西,都可以接納。而可認知的物質以外的東西,則全盤反對──即便是對從物質的存在推論出來的非物質也是如此。

  達爾文的進化論與理性主義相得益彰,它藉理性主義成為了時代的潮流,讓理性在人類的思維中成為了神,以所謂的科學手段,推出人類是從低級動物進化為高級動物的設想。

  當初達爾文之所以還比較客觀地把進化論稱作人類起源的一種理論,而沒有聲稱是人類產生的唯一方法,是因為他還是知道,這個研究的成果之中,有太多的理念性的東西,太多從一種推論到另一種推論的跨越,其中的証据實在是非常有限。

  然而他的追隨者們,卻把這種研究方法,變成一個研究結果,進而將其絕對化、神化。在還沒有充分証据証明這一理論可靠的時候,就以課堂教學的形式,強迫正在學習和成長的青少年,接受這一所謂科學的結果(從這一點上來看,西方的民主和人權,與東方的民主和人權一樣的荒唐可笑)。

  於是,本來已經走進了海闊天空的大千世界的人類,卻因覺得那這樣未免太不安全了,開始以理性認識,在自己的周圍建立起保護性壁壘。從裡面看,那是用哲學和科學裝潢的美好的城池;從外面看,卻還是一個井,一個樹上曠野上的井──人們掘井自限。

坎井之蛙產生的危害

  掘井自限到底有什麼好處呢?五十年代,毛澤東對著美帝國主義高喊:“封鎖吧,封鎖個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可是,封鎖中的奮鬥,畢竟還是在有限範圍內的奮鬥,解決不了實質問題。還是必須改革開放,接受世界範圍之內的信息和知識技術,“中國的問題”才真正地解決。

  中國開放之初,有太多從西方來的科技理念,超過了中國人的理解範圍,使其難以接受。我知道有一位銀行的會計處長,當時就非常反對在銀行的會計業務中引進計算機技術,並以辭去領導職位來反對。他不相信高科技可以改善銀行的會計管理,他辭去職位是明哲保身的作法,免去負那份自己負不起的責任。

  這位會計處長的想法,站在理性主義的立場是無可厚非的。理性是以看得見的東西為依据,他也習慣了看得見的數字在帳本上的操作。可是計算機是怎麼樣運行的,對于他來說就是超物質的,超理性的,因為他的理性思維達不到高科技發展的水平,所以他斷然地反對。

  我們嘲笑這種老朽的守舊思想,其實推而廣之,類似的人隨處可見。最近我就遇見幾個。我跟他們談神、談基督信仰的時候,他們馬上回答:“對不起,我是唯物主義者,我是不會接受你這些迷信的東西。”

  聽到了這樣的回答,我心中不無遺憾。遺憾的並不全是他們對救恩的遠離,因為我並不強迫別人去接受他認識不了的真理,更是他們自我封閉的思維方式。如果這些人已經了解、明白基督教在講什麼而不接受,我還可以理解。可是對一種自己還不認識的東西,且是與自己生命息息相關的東西,采取一種封閉的態度,這就不是我們民族精神所提倡的,也是不可取的。

  經濟的開放帶來了經濟的發展,思想的開放則帶來了意念的更新。我們若仔細地思考生命的內容、生命中奇妙的感受,我們會發覺其實有很多的東西,是我們的理性無法証明的,但它確實存在,並影響和主導著我們的生活甚至於生命。有誰的理性能告訴我們宇宙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嗎?有誰的理性能告訴我們生命是怎樣生成且一代一代繁衍的呢?又有誰的理性能告訴我們,我們的思維和思想形成的根据到底是什麼?是誰賦予我們理性並使理性有機地指導我們的生活的呢?

  理性主義藉著科學方法,粉飾我們的井壁,雖然金碧輝煌,但限制了我們思想的天空,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物化的世界,卻看不到那超然於萬物,在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都閃閃發光的生命光華,那在我們生命之中與我們朝夕相對的主,我們的神!

接受新思想的兩個條件

  在井底之蛙的故事之中,我們看到,在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觀念的時候,有兩個必備的條件:

  第一,就是有一個從你不知道的知識範圍傳遞而來的啟示。

  井底的青蛙如果沒有小蜜蜂傳遞給它的消息,它是不可能自知自覺的。

  這正如我們的信仰一樣,我們和神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生命環境之中,他如果是存在的話,他的生命就一定高過我們的生命,正如我們的生命高過螞蟻的。

  我們人類如果想要讓螞蟻了解我們,我們必須找到一條有效的渠道和螞蟻溝通。神對人也是如此,他希望我們能夠了解他認識他。用什麼方法呢?用了人可以明白的方法,就是神自己成為了人。

  這位神自己成為了人,來到了他所創造的世界,來到了人群當中,讓人以人所能了解的方式去認識他。耶穌反復地告訴人們一個真理:我就是神的兒子,我是從神那裡來的,你們相信我所說的話,你們就可以因此而認識神,回到神的身邊,成為神的兒女。

  很多人接受了從耶穌基督那裡來的好消息,就成為了神的兒女。也有很多人,正像青蛙不相信小蜜蜂一樣,也不相信主耶穌所說的。因為人也像小青蛙一樣,只看到自己所處的有限世界,認為這是一個美好、可以充分滿足自己的世界。他習慣了這個世界所擁有的一切,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他不願意接受他理解不了的東西。所以,人就把耶穌基督從眼前趕走了。這還不算,還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讓他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辦法回到人群當中,傳遞神的消息。

  神愛世人愛得這麼深,他並不因此而仇恨人類,而毀滅人類,反而不斷地差遣他的兒女向人類傳揚這一美妙的消息。就像前面所講的寓言一樣,小青蛙趕走了小蜜蜂之後,又有風,又有大雁,不斷地向它傳遞還有一個更美、更好世界的信息。如果小青蛙不從井中跳出來,這個信息還會不斷地傳下去。神的信息,也是這樣。神將把自己是神、是人類生命的主宰的信息不斷地傳下去。

  第二,人必須承認自己的有限性,主動地去接受。

  小青蛙終於試著超越自己的有限性,跳出自己狹小的空間了。它跳出來之前一定想過,我能不能跳出去呵?我一跳出去說不定馬上就死了。可是它還是跳出去了,這一跳其中就有信心的成份。它跳出了這一空間才發覺,原來別人對它傳講的東西是那麼真實。

  聖經也是這樣在召喚我們,說,凡信神的人,就能做神的兒女。做神的兒女並不是讓人付出太多的代價,或是有什麼危險的事情。只要我們像青蛙這樣跳一下,跳出自己的有限,進入神的無限,我們就會像青蛙一樣看到一個新的世界。

  有些人懷疑基督徒的信仰的真實性。他們想,怎麼可能呢?他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他感受得到神,而我就感受不到呢?他們不知道,只要他們付上一些信心,承認自己的有限性,願意去認識他們尚未知道的另一個領域,他們的生命就必能產生奇妙的變化。

永恆揀選追求無限的人

  這個世界注定有很多人是成功的人,也注定有很多人是沒有什麼成就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個有成就的人,必是一個敢于面對、也有信心面對新的事物的人。神在永恆之中也揀選了那些在生命的知識之中承認自己有限,希望藉著神的信息充實自己的人。

  盼望還沒有信主的朋友踏出這信心的一步,一個又美好、又真實的新天新地,就會在我們面前展開!□

作者現居加拿大。


Home PageContentsPrev.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