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庆真 文 图/梁碧如 |
“科学主义"者,只信任穿着白色实验衣,手里拿着实验仪器者的话。 |
前言 “世界观"是一个人的“人生哲学",是一个人对宇宙的存在,对人在宇宙中所扮演角色的看法。 这套看法可能合乎真理,可能不完全符和,也可能完全不合。 但是由于真理本身的定义,又随着各人的“世界观"而异,因此,有人研究出,一种较具体的定义方法,就是对以下六大人生问题的看法: 一,宇宙的第一因是什么? 二,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三,人的来源? 四,人如何分辨善恶? 五,人何以能“知"? 六,人死后往哪里去? 对这些问题,有人能够反射性般不假思索地回答,有的人百思后仍无答案,也有人认为回答这种问题是自欺欺人。某实,无论采取哪种态度,都已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纳了某种的世界观。 这就如拙作《世界观的交锋》(以下简称《世》,校园书房出版)这本书的封底文所言:“世界观"正如拼图盒盖上的图画,是拼图时不可缺少的蓝图。按照这蓝图,一般人先挑出有直线边的小块,将图画的“框架"搭出,然后再气定神闲地将拼图完成。 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按着他的“世界观",厘订了一生的“框架",然后一步步走下去。没有“世界观"的人生,就如遗失盒盖的拼图,生活得没有方向。错误的“世界观",则就如拿错了盒盖。错误方向的人生,岂不比没有方向更危险? 我们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其中林林总总地充斥着各种“世界观"。《世界观的交锋》这本书,依照现代知识份子的口味,将五花八门的“世界观",归纳成三大主流:即“科学主义世界观"、“人本思想世界观",及“基督教信仰世界观"。
一、科学主义世界观 科学是探讨知识的方法之一。科学界为了使研究者有共通的语言,实验室有公认的标准,就将科学研究的领域,限制在“物质"的范围内,以便来探索物质界的真理。 科学的方法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数据 理论环"。数据是经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测量而来。根据观察结果,可建立一个能解释“所有数据"的理论。而新数据的介入,又导致原有理论的修改。新数据不断地增加,理论也不断地被修改,愈修改愈臻完美。 可解释更多现象的理论,称之为“好理论"。“好理论"不是被“证实"的理论,而是目前经得起考验的理论。凡经不起考验的理论,就被淘汰、推翻。因此,经由科学方法所得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 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又分“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两种:“直接观察",一般应用在“经常"发生,观察者“有目共睹"的自然现象上。例如在实验室观察细胞分裂,以望远镜观察天体运动等。研究者间有客观的标准,引起的争议较少。经此观察所得的理论,也较易被大众接受。这种健康的“好理论",刺激并推动了人类近代的科技进步与文明昌盛。 “间接观察"则多半根据现存有限的“遗迹",去追溯发生在过去的自然现象。例如宇宙“大爆炸论"及“进化论",其研究过程有如福尔摩斯办案,参与者见仁见智,在建造理论中注入了各人主观的判断。因而导出的理论,引起的争议也多。 特别是“进化论",自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出版至今,历经了将近一个半世纪的争议,有褒有贬,波折不休。由此可见,科学方法确实有它的极限,并不是一粒“万灵丹"。 既然科学方法有其极限,就表示即便在物质界,我们的知识仍然有限,更何况物质以外的世界。若无视此极限之存在,硬将科学推崇过高,以为可以用来探索宇宙所有的真理,且将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或现象,都归入于“不可知"或“不存在",这种理论或思想,就是“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者,只信任穿着白色实验衣,手里拿着实验仪器者的话,也只采用实验室里出来的研究结果。他们不相信任何形而上、哲学或宗教的理念,因为这些理念无法在实验室里得到证实。到了廿一世纪的今天,仍有愈来愈多的大众,无法区分“科学"与“科学主义"。这种趋势的形成,除了科学本身的成功是重要因素以外,其他尚有历史、社会、及学校教育的因素 (详情请看《世》书第二章第六节)。
二、人本思想世界观 只要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现代人本主义"是两种思想的总和──“自然主义" (即相信宇宙所有事物的存在与运行,均可赖自然律来解释),与“物质主义"。 这两种思想都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其鼻祖分别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与狄慕克特斯(Democritus)。这些以“人"为中心思想的着作、古籍,经过罗马时代,在中世纪流入阿拉伯人手中,被翻译保存下来。 中世纪的西欧,是一段以“神本"思想为主,“人本"思想为副的时期。到了十一、十二世纪十字军东征,接触到阿拉伯人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由是展开了“文艺复兴"运动。 此运动起初仅是重新研习古文化,以后因希腊文化着重的是“人"思想的表达、“人"意愿的实现、“人"性的激发、“人"精神的被尊重。于是文化导向渐由“神本"的宗教文化,转移到“人本"的世俗文化。这是世俗人本思想的开始。历史上称之谓“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本主义"。 中世纪的西欧教会腐败,马丁·路德于1517年,开始了“宗教改革",教会的权威顿成真空。“神本"思想渐渐被“科学革命"后的“自然主义"所冲淡。随后,在欧洲“启蒙运动"期间,诸子百家争鸣,理性与自由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理性主义"肯定了人本思想所标榜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又为“人本主义"注入政治色彩。 自十七世纪起,“人本主义"由欧洲随着移民潮进入新大陆,被知识份子大力拥抱,更成立了“美国人本主义协会"(“人本主义"演变细节,请参看《世》书第三章第三节)。 “美国人本主义协会"分别在1943及1973年发表宣言,重申人本思想的世界观。该协会的会员,均为当代各行各业执牛耳者,如生物及政治学家赫胥黎(Julian Huxley)、哲学家及文学家萨特(Jean Paul Sartre)、数学及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美国教育之父杜威(John Dewey)、社会学家马克斯(Karl Marx),生物学家柯雷克(Francis Crick)、天文学家萨根(Carl Sagan)、企业家特那(Ted Turner)等。 这些声名如雷灌耳的人本思想主义者,他们的言论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钜。也因此,人本主义思想成了当今最占优势的世界观。 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协会"宣言所示,“人本主义"的基本信条大致如下: 1.不相信有神的存在,并否定宇宙有位创造者。 2. -相信“自然主义"的论点,即宇宙所有事物的存在与运行,均赖自然律的控制。绝对不承认有超自然事物与现象的存在,如鬼、神、天使等。 3. 宇宙的形成,生命的开始,均是物质无目的的机率与演化的结果。 4. 所有道德伦理标准都是相对的。不仅没有神定的绝对标准,既有的相对标准,亦可随“情况"的改变而修订。只要是群体中多数人所认同的,就是新的道德标准。. 5. 人类能够靠自己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来解决问题。藉着科学研究、理性思想及教育制度,来面临所有的竞争和挑战。 6. -人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中,只要努力,必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
三、基督教信仰世界观 基督教信仰与前述二者不同,是“有神"的世界观。如何定义“神"呢?是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是头顶三尺的神明?还是寺庙里雕塑摆设的神?你的神又有多“大"?人的推理能力“大"还是神“大"?人类的科技本领“大"还是神“大"? 基督徒所信仰的,是一位“大"到超越时间、空间的神。是一位从亘古到永恒,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他不仅创造宇宙万物,且以大能掌管万有。他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人,且给人自由意志。因此人异于动物,有智慧、道德、创造的秉性。 他以“启示"的方式,使人可以与他沟通。他给世人“求知"及“得知"的能力,使人类不仅能以科学的方法寻找自然界的真理,更能藉“启示"的方法,寻找超自然的真理。 他也是一位圣洁、公义又慈爱的神。他所造的万物皆为美好,“人"尤其是他最精心的杰作。可惜人类的始祖,在诱惑中选择了犯罪。这使人与恨恶罪恶的神分离,在痛苦中无法自拔。 幸好神并不是一位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不顾人间疾苦的暴君。相反地,神爱世上所有的人。所以耶稣降世为人,亲身体验人间的苦难与考验,并为人类立下真、善、美等行事为人的楷模。最后为赎世人的罪钉死在十字架上,俾使世人因这牺牲的大爱,得与神恢复亲密的关系。 因此,基督徒信的不是一些教条,而是寻求与神建立亲密关系的世界观。这种亲密关系更可由今生延续到永生。 除了藉着所造的宇宙,及耶稣基督的降世救赎外,神又藉他自己的话 ─圣经,持续不断地向人说话。 言传不如笔传。神的话,藉着先祖、先知、使徒的笔,记录留传下来,成为世世代代的经典。有人问,圣经真是神的话吗?还是人的思想?记载可靠吗?还是人的杜撰?答案是,圣经无论在文字传递的忠实性、与科学的比对、考古的证据、及预言的应验上,都是真金不怕火炼,可能是历史上最经得起考证的书。证实圣经可靠性的参考书,坊间应有尽有,也可参看《世》书第七章第三节。 耶稣升天前,安慰他的门徒:他虽然离开三度空间的世界,但他差来代替他的“圣灵",却不受三度空间的限制。世人藉着住在心中的圣灵,可以随时与神沟通。因此,纵然我们现代的人,没有亲自见到二千年前降世的耶稣,但因着住在我们心中那自由运行的圣灵,使我们比二千年前的人,更能认识神。 了解以上三种“世界观"后,我们的选择是什么?哪一种“世界观"能帮助我们有更充实、更平安喜乐的人生?《邻舍的宇宙》(The Universe Next Door)的作者夏尔(James Sire),提供了“健全世界观"的四大特色,可作为我们选择的参考: 第一特色,内在和谐性。 一个健全的世界观,体系内各单元之间必须彼此相容。也就是说,对本文前述“六大人生问题",有互不矛盾的回答。 第二特色,事物理解性。 健全的世界观,必须能够理解所观察到各种事物的现象。其理解是诚实的,且合逻辑的。例如有些世界观将“九一一"这么大的浩劫,解释为“幻觉",就不能算是健全的世界观。 第三特色,合理说服性。 健全的世界观,对物质以外的现象,其解释必须具有说服力。必须能解释人为什么能爱也能恨、能建设也能破坏、有时愚昧也有时聪明等。 第四特色,主观满足性。 健全的世界观,必须给予抱持者主观的满足感。这种实在的感受,就如饥饿后的热馒头,极乾渴中的冰可乐,有着旁人未必能了解,却不可能被剥夺的满足感。 亲爱的朋友,在各样的世界观中,你的选择是什么?□ □ 作者曾在大学任教多年,现住美国洛杉矶。□ 编注: 1. 读者若想阅读《世界观的交锋》一书,可向本引洽购。 2. 本刊下期将刊登范学德等人对本文的回应。读者若有任何看法,欢迎来信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