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我一生的一本书 |
范学德 文 |
彷佛就在昨天,我还坐在朋友送我的那个义大利式的大写字台前读书。从隔壁的卧房中,传来了妻子和儿子的酣睡声。而我感受得更清楚的,却是自己的心跳声。 那天是1995年1月9日的深夜,我读的那本书名字叫《追随基督》(另译为《门徒的代价》),作者是德国神学家潘霍华(D. Bonhoeffer)。他生于1906年,死于1945年。 那时我在教会中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令我最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基督徒?而《追随基督》一书,正好回答了我心头的困惑。读过这书的头两章后,我就信耶稣了,并立志一辈子跟随 。 廉价与昂贵 1.“廉价的恩典"与“昂贵的恩典" 这是《追随基督》一书提出的基本概念。 潘霍华说,廉价的恩典乃是教会的死敌。“廉价的恩典把恩典视为一套教条、一套原理、一种制度,它意味着宣称罪的赦免是个一般性的真理。上帝的爱被视为基督徒对神的一种概念。人们以为在知识上接受了这一套概念,就足以获得罪的赦免。"(注1) “廉价的恩典是宣讲饶恕而不需要悔改,受洗礼而不遵守教会的纪律,领圣餐而不必认罪,获得赦免而不需本人亲身忏悔。廉价的恩典是不需付出作门徒代价的恩典,是不背上十字架的恩典,是没有道成肉身的和永远活着的耶稣基督的恩典。"(注2) 而“昂贵的恩典",它“呼召我们来跟从。并且,它是昂贵的,因为它叫一个人付出他的生命为代价;但它又是恩典,因为它赐给人那唯一真实的生命。它是昂贵的,因为它定罪;但它又是恩典,因为它使罪人称义。它使上帝付出了 儿子的生命为代价 昂贵的恩典就是上帝的道成肉身。"(注3) 这正是我渴望得到,而又一再拒绝接受的恩典。我渴望,因为我知道,唯有这恩典才能给我真正的人的生命;我拒绝,因为我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缺乏勇气跟随耶稣。 但在那一个晚上我开始明白了:上帝赐给我的恩典就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就在耶稣基督里面。 2.跟随基督 潘霍华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耶稣想要对我们说什么呢?今天 对我们的旨意是什么呢?在现代的世界中, 如何帮助我们作一个好基督徒呢?" 对此,他的答案是相信耶稣,跟随耶稣。 “唯有相信的人是顺从的;并且,也唯有顺从的人才相信。唯有信仰包含顺从时,才是真正的信仰,这绝对不能没有顺从。并且,唯有在顺从的行动中,信仰才成为信仰。"(注4) 除非一个人顺从,否则他不能相信。“唯有相信的人才是顺从的";“唯有顺从的人才相信",这两个命题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具体地实实在在地顺从上帝的意志和命令,信仰才不致堕落为廉价的恩典。 耶稣对 的门徒所说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都是一样的:“跟从我。"(《可》1:17;《约》21:22)对这个呼召,门徒的回应乃是顺从的实际行动,而不是只是道理上的认同。 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达到信或者作门徒的职分,唯一的路就是服从耶稣的呼召。“恩典的意义乃是跟从基督。"(注5) 即我们整个人归附耶稣基督,在耶稣基督里实现整个生命的重新创造。 3.分担主的苦难 潘霍华反覆强调并阐释了《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 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 。"基督是允许自己被世界排斥以致于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一位基督。基督以 的软弱和痛苦来帮助我们。 以自己的软弱来征服世界的强权。 “基督之为基督,乃在于 的受苦和遭弃绝;所以门徒之为门徒,也是在于他们分担主的受苦,遭弃绝和钉十字架。" (注6) 因此,基督徒之所以来受苦,不是偶然的,乃是必然的。因为十字架的意思就是受苦、羞耻和遭弃绝。而十字架又是放在每一个基督徒的身上的,基督徒只有背起十字架,才能跟从主耶稣基督。 基督徒在世界中受苦,就是分担主耶稣基督的苦难。“当基督呼召一个人时, 是叫他来死。这种死可能像最初的门徒一样,要离开家庭和工作来跟从 ,也可能像路德之死一样,必须要离开修道院跑到世界上来。但每一次都是同样的死 死在耶稣基督里,在 的宣召下治死旧我……事实上耶稣的任何命令都是叫我们来死,埋葬我们一切的邪情私欲。" (注7)
潘霍华实践了自己的信仰。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时,他从美国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德国。他在离美时给朋友写信说:“假如这时我不分担我的同胞的苦难,我将无权参入战后德国基督徒生活的重建。"他从没有为这一决定而后悔。 1943年4月5日,他因反抗纳粹而被捕入狱。1945年4月8日,礼拜天,正当他在牢中主持主日崇拜时,两个纳粹打开牢门对他说:“潘霍华囚犯,准备同我们走!"这意味着去被处死。潘霍华平静地向狱友告别说:“时候到了,不过对我来说,却是生命的开始。"次日 晨,他被处死。 4.完整的生命 赖和慈(G. Leibholz)认为:潘霍华代表了今日所谓的基督教人文主义。因为他毕生寻求对个人生活的新了解,而这种生活是以跟从耶稣基督为基础的。在潘霍华看来,基督徒不是一个宗教教徒,乃是一个人,是一个将自己投入到上帝怀抱中的个人。因此,成为一个基督徒和成为一个人完全是一回事。 他在狱中时,为听到了一只画眉鸟,在每天早上和晚上唱美妙的小歌,而感谢上帝的恩典。他“在梦乡常流连于大自然的生活中"。他说,我所需要的只是几朵秋天的花……如果还能听到一篇好的讲章,那就更好了。" 在着名的《狱中书简》中,潘霍华反覆地提到这样的观念:“完整的人",“完整的生命",“完整的生活",“完整的人格"。他告诉我们,即使我们没有得到我们所愿望的一切,即使我们的感情没有被满足,我们仍然可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 那么什么是完整的生命呢? 这就是以耶稣为中心的生命。“我们不该等到穷途末路时才来信赖上帝,上帝必须居于生命的中心。不应在死亡中而应在生命中;不应在痛苦中而应在健壮精神充沛的时候;不应在罪恶中而应在工作中。这基础是建立于上帝在基督里的启示。基督就是生命的中心"。(注8) “我愿意把上帝当作生命的中心而不是生命的边缘,不是软弱时而是坚强时的上帝,不在人的痛苦与死亡,而是在人的生命与荣乐里。至于在生命的边缘一事,最好是泰然处之,不求解答这个问题。"(注9) 接受主昂贵的恩典,在这个世界中跟随着主走,分担上帝的苦难,获得一个完整的生命,这就是我从潘霍华那里学到的、主耶稣基督在今天对我的旨意。□ 注: 1. 潘霍华,《The Cost of Discipleship》(中译本《追随基督》)引文自译,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63年。第45-46页。 2. 同上,第47页。 3. 同上,第47-48页。 4. 同上,第69页。 5. 《追随基督》,道声出版社,香港,1989年。第36页。 6. 同上,第78页。 7. 同上,第80-81页。 8. 《狱中书简》,基督教文艺出版社,香港,1990年。第117-118页。 9. 同上,第104页。□ 作者原为马列哲学讲师,现住美国伊利诺州,自由传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