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札记之十一

  写意与写实
            末 雁  
  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神。

--《罗马书》15:7

一个老外用碳笔给一位老爷爷画了幅肖像。老爷爷琢磨了半天,问道:“像!可我半边脸上那黑色是哪来的呀?"看来把西洋画法介绍给老爷爷不容易,就像我想把西方时间管理的观念带给山洼洼里的人一样。

在云南最让我头痛的是人们没有时间观念。就拿乡村教师培训举例:在开班前两个月,我向学员预告培训日期,并请他们在报名截止日期前告诉我能否来参加。可到了那日子,三十多位中只有三位给我回覆,其余的好像石沉大海。我一一追踪得到的回应是:到时候再决定吧,我们这里办婚事也不过提前三天才通知。

培训期间,无论是上课,吃饭,活动,睡觉,学员们都不能守时。处处张贴的作息表成了废纸。看着手表的分针一格一格地移动,我的肚肠在一寸一寸地受煎熬。在美国,大家都照时间表来生活。新年伊始,行程已排到年终了。每一周,每一天都有具体安排,甚至每一个小时都被精心设计。我决定给他们上一课,把在美国学的时间管理的观念和方法介绍给他们。为要突出守时的重要性,不惜“上纲上线":不守时,就是浪费别人的生命!可第二天,他们还是坚持传统,丝毫不在乎我的命。

我去一所住宿学校探访。下午下了课,学生们都散到四周农田里看书,玩耍。我便和几位坐在田埂上交谈。不知过了多久,看见学生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回学校去了。没有表,他们怎么知道时间呢?我使劲琢磨,当我抬头观看时,明白了:这天空是钟面,那炊烟就是时针。六点了,该吃饭了。好一个写意时钟!

谁说中文没有时态,所以人的时间概念淡薄?不。人们是生活在写意时间中。这与西方写实时间的概念不同。就像绘画,西洋画追求写实,中国画讲究写意。当西洋画把光影,色彩,解剖,焦点透视,表达得淋漓尽致的时候,中国画却用以虚当实,以白当黑,意境神韵,散点透视来表达审美观。为了爱的缘故,我为什么不能从写意时间的角度理解人们的时间观呢?本地同工告诉我:听见鸡叫了吗?该起床了;摸到苞米粒饱满了吗?那就准备开学吧;看见蚕豆花开了吗?啊,到了农闲了,该张罗娶亲的事了。

何必去刻意几月几日,几点几分呢?神不也赐人在这写意时间中活出一份美好吗?原来姗姗来迟是从容,不速之客是惊喜,赴约不遇是留给你想像的空间。与其想要改变别人的观念,不如先学习尊重,接纳,欣赏,甚至享受。

我也要体验这写意生活。在地图上找到一个地名叫西湖后,就搭车前往。车到半路,司机从座位上挪到车底下。何必要问多久才能修好呢?回答永远只有两个字:快了!我明白那表示半小时到三小时不等;何必再问还有多远呢?答案一定是:就到了!那意思是1公里至10公里之间。肚子饿了的时候,到了目的地。随意走入寻常百姓家,好客的主人便邀请我一起吃顿便饭。走到西湖渡口,上了一位老婆婆的船。她问我去哪里,我回答两个字:“随便。"她心领神会,撑船在湖中转悠。那船有七米长,一米宽,中间平得像张床。为什么不睡个午觉呢?于是婆婆睡船头,我躺船尾。我一觉醒来,婆婆还闭着眼,直到天色变得沉重起来,一行行白鹭归巢时,我对婆婆说:“我们回吧。"婆婆冲我咧开了嘴,看来这个外乡人还不是个外行。

既然已走进这写意时空中,何不重拾那份失落已久的从容呢?□

作者原住上海,后移居美国,曾在大陆边远地区参加扶贫工作,现在神学院进修。□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