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时代的福音使命和文化使命

  
            文/默 歌  
  引言:网络福音不应自我封闭,而应该主动进入其它论坛,从文化的各个层面切入,再谈及信仰,引人走向基督。

网路社会已崛起

1995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帝教授出版了着名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在该书中,预言了资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给社会和人类生活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该书一经问世,即引起轰动,旋即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其中文版也在1996年问世。

该书问世10年以来,资讯和网络正以成数量级的速度快速成长。在1997年10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资讯中心的《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上网人数只有63万,www站点只有1500个。

但2005年1月19日发布的第15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www站点有668,900个。由网络所带来的数字化生存时代,比尼葛洛庞帝所预言的,更快地到来了。

正如社会学家卡斯特尔所说:“一个网络社会已经崛起。"

网络,已经不只是一种技术和手段,而渐渐成为一种生存方式。网络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和人类的面貌。

新媒体话语狂欢

“媒介即资讯",这句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名言,最早出现在其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但真正被大众关注,还是在网络勃兴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句话当今几乎成为现代传媒学的标语。媒体(媒介)与资讯、受众之间,不再是传递与被传递的关系,而是有着互动和交联。

正因为此,网络因其与传统媒体殊然的特徵,而被称为“新媒体"。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多向性、个体性"等特徵,颠覆了传统媒体,却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据统计,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从报纸、电视获取资讯,而是从网络。九一一、伊拉克战争等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唯一的赢家就是网络。

网络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平民化和个体化。媒体正走下精英媒体的神坛,也走出大众媒体的媚俗,大步走向个人媒体。网络也改变了大众传媒的本质和资讯的流向,“推"(Pushing)送资讯给受众的过程,变为受众“拉"(Pulling)取所需资讯的过程。互动和多向性,成为网络媒体的典型特徵。

假如说,八十年代的中国,是精英话语狂欢的时代。那么,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初期的沉寂之后,从九十年代末始,随着个人网站、论坛、虚拟社区、Blog的兴起,当下的中国则迎来了一个大众话语的狂欢时代。

经历了长久失语的中国人,在网络这一公众空间,迸发出令人惊讶的话语能量。新浪刊出的一条新闻,或许在短短几天内,就有上千甚至上万条评论。孙志刚事件、宝马撞人事件、乙肝维权案、西安彩票案等公众事件及后续发展,无不与网络切切相关。

网络正成为影响中国的一支重要力量,各大论坛的意见领袖,甚至成为一呼百应的新绿林英豪。而Blog作为个人媒体的新兴代表,满足了“人人都有发布资讯的愿望,人人都希望能够自己去选择资讯",资讯流向直接从个人流到个人。

公众的话语狂欢带来了民主和透明,正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呈现着“反权威、反逻辑、反和谐、去中心、反讽"等后现代文化特徵,从而影响了社会。在网络中,影响力为王,点击率说话。在各大搜索引擎的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到,性及相关的条目,始终占据前几位。而很多网络公司的盈利方式,就是靠相关的擦边球资讯盈利。木子美性爱日记的热炒,正是最好的例证。

网络,正成为我们最好的面具,满足我们“偷窥"的隐秘心理。而在无厘头的反讽背后,则是对绝对真理的消解和冷漠。网络的状况,也正是我们内心的生存状况。

虚拟的生存时代

威廉·J·米切尔在《比特之城》中声称,未来人们将成为电子公民,未来的城市将是数字化的空间。随着虚拟社区、在线游戏、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这一预言似乎也越来越走向现实。

我们更多的人,除了我们的姓名外,还有一个网名;除了居住地址外,我们还有一个电邮地址;除了电话号码外,还有QQ和MSN的号码。网络生活正与现实生活交织,构成一幅人们生存的当下图景。

网络的出现,方便和扩展了人们的沟通。在网络上,地域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别已不复存在,代之的是一个个的ID,以及ID之间的网络交往。

社区,不再局限在物理的地域概念,而是一个精神概念,是一群人透过网络空间,通过精神交往,形成的具有共同归属感的新联合体。

网络的迷宫中,真实的自我渐渐隐退,姓名隐退、性别隐退、年龄隐退。因此有人说www万维网的三个w,正代表了三个“无":即无姓名,无年龄,无性别,是一种“身体缺席"的生存方式。

网络化生存,在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危机。一个网络时代的悖论就是:一个话语狂欢的年代,我们的心灵却无比孤独;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却无法获知真理;一个网恋泛滥的时代,我们却寻不着真正的爱情;一个通讯发达的时代,我们却只有和陌生人交流内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此的便捷,但心与心之间却如此地冷漠。

网络事工的现状

自从大众网络问世以来的十多年间,基督教网络服务也不断蓬勃发展。各种基督教网站如雨后春笋般问世,而网络事工作为一种专业化事工,也得到了长足的长进。有一批委身网络福音的弟兄姊妹,正投身于这一事工的热潮中。

在我们更深入思考网络事工之前,有必要对当下大陆网络事工,做一些简要回顾。

笔者从1996年左右开始上网(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信主)。为了方便起见,依一己之见,将大陆的网络事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1998年)

1996年开版的南开大学BBS圣经版,可以算开风气之先。当年的为着真道的热烈争辩和深入程度,今天仍可从其精华版的存贴中依稀一见。当时,网络社区的空间很狭窄,各高校BBS的哲学版等相关版面,往往也成为基督徒聚集和讨论的空间。但未形成气候。

1998年岁末,位于“西祠胡同"网站的“圣保罗教堂",成为大陆公众网的第一个基督教信仰论坛。在这一阶段,基督教网络空间是往往作为公众网络的一部分而出现的,且以论坛为主要形式,参与人员中基督徒略占少数。

那时,网络事工的主要工作是辨道。其辨道的深入和专注程度,至今未能超越。以致现在论坛上一再出现的网络辨题,很多就是当年的考古帖。在这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批网络基督徒,许多至今依然是网络事工的主力。可谓影响深远。

第二阶段(1999-2002)

世纪之交,正是网络泡沫高涨的时期,也是互联网免费大餐的黄金时代,从免费Email、到免费个人空间、免费域名、免费留言本、免费聊天室等,无一不足。在这一时期,个人空间蓬勃兴起,以思想的境界为代表的优秀个人人文网站,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投身网络。

同时,大陆基督教个人网站也开始兴起。其先驱者,当数活石弟兄于1999年创办的活水网站。随后,信仰之门、网络约书轩、分享园地、天国的福音、小基督棚屋等一批个人网站纷纷建立。

这些网站无一例外,都是使用免费空间和免费域名,采用html静态页面。互动方式较为有限,主要采用留言板。后来为了加强互动,建立了联盟聊天室和联盟论坛,供各个人网站联合使用。

从网站的访客统计来看,以信仰之门为例,基督徒占主要比例,也有30%左右的非基督徒。从网站定位来看,其它网站的基督徒比例可能更高。这一时期的网站定位比较雷同,除信仰之门以定期更新的文章和书籍为主外,其它网站则主要提供福音资料和属灵书籍的下载。网站服事的形式,也以个人的带职事奉为主,同工之间缺乏配合。

第三阶段(2003-至今)

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各网络服务提供商纷纷取消免费服务,或添加很多限制。基督教个人网站开始分野,一些进入沉寂,不再更新,甚至消失;另一些网站则开始使用租用虚拟主机,申请国际域名,如活水网、信仰之门,以及后来出现的约拿之家、赞美网等。

随后,大陆基督徒网站开始转型,从个人网站转向专业网站,各网站的定位逐渐明晰,技术更加完善,动态页面的采用使得互动性提高,更新也更为快捷,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举例来说,活水网侧重于福音资料,尤其是影音资料的收集和分享;信仰之门在作为基督教资源站的同时,侧重文化使命的承担,关注文化主题;赞美网则侧重于基督徒虚拟社区的营建;神州网则关注大陆教会的神学建造;且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网络上的影音媒体资源更为丰富,甚至还出现了以福音电影为主的“福音影视城";同时,各地教会也纷纷上网。

从网站的服事方式来看,部分网站也开始走出个人事奉,走向团队事奉。另外,网刊和Blog的问世,是两个很有意义的事件。2003年《信仰》、《拾穗》和《耶稣与中国》网刊的创刊,标志着基督教网络媒体走向成熟和文化使命的努力;而2004年“中国基督徒博客网"的问世,则标志着基督徒个人媒体的诞生。

从以上三个阶段的网络发展,我们看到神在网络上的祝福,神正兴起一批有异象、有使命、有恩赐的弟兄姊妹,投身于网络事奉。

但是,目前的网络事工只是刚刚起步,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

如就事奉的同工而言,一方面非常缺乏,另一方面,大多是非专业传道人,往往缺乏真理装备,彼此之间也往往缺乏良好的配搭。如从网站的建设而言,各网站尚缺乏远象和定位,且资源的重复较多。

如从访客来看,目前的大部分基督教网站的访客基本上是基督徒,缺乏福音的受众。基督教网站的自我封闭,拦阻了福音事工的推展。

如从福音策略而言,网络事工往往也缺乏对网络文化的深入认知,缺乏合乎网络切合性的福音策略。

如从使命的承担而言,基督教网站缺乏整全的福音使命和文化使命的承担,后者尤其缺乏;从事奉的方式而言,目前的网络事工正从个人性事奉走向机构性事奉,但转型期中的很多问题极待解决。

福音策略和展望

网络事工,具有福音使命和文化使命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作为工具和管道,直接传递着福音的资讯;另一方面,基督教信仰透过对网络文化的影响和更新,以及通过网络媒体来实现对文化的更新,这就是文化使命。因此,网络事工需要将福音使命和文化使命有机结合,以传扬和见证神的道。

网络事工的开展,需要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徵,而不能将传统的福音策略照抄照搬。由于网络媒体具有“拉"的方式,因此无法采用强制性的“推"的手段,将福音的资讯加给访客。若能采用文化使命的福音预工,结合网络的多媒体方式,往往有着更好的果效。

在网络中,个体性和平等性是核心。因此,基督徒网络一般不宜采用从上而下的审判性的方式,而是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和敞开性,来进行资讯的传递和互动,达到传扬福音的目的。

同时,网络福音不应自我封闭,而应该主动进入其它论坛,从文化的各个层面切入,再谈及信仰,引人走向基督。

从网络福音事工而言,需要文化使命和福音使命的结合,需要福音预工和福音事工的配搭,也需要网上和网下的结合。

就网络事工的展望来说,我们可以透过本文前述的网络特徵,从三方面来思考:

第一,新媒体

在这个话语狂欢的新媒体时代,基督徒似乎却是集体失语。当九一一事件震撼整个世界,网络成为民意释放的广场,各种言论和思想在这里碰撞,但信仰缺席,基督徒缺席──基督徒关于九一一的评论屈指可数。在这样一个人类悲剧的时刻,也是人们寻找信仰的时刻,身负福音使命的基督徒却缺席。

在海啸的悲剧之后,基督徒在网络上的声音依然缺席。在一系列爱和正义缺席的事件中,我们听到公众知识分子、网络意见领袖的声音,但听不到基督徒先知式的呐喊。

基督徒的网络事工的一个远象,就是要造就基督徒的新媒体,在网络这个平台上,神的声音不再隐没。网络这一新媒体,正是承担文化使命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复制代替思考的时代,基督徒需要沉思,需要冷静的回应。

最近,基督教网刊和Blog的崛起,是一个新的现象。网刊作为精英媒体的延续,Blog则是个人媒体的代表。这将会推动大陆基督徒承担其文化使命。

第二, 新资源

网络作为新资源的载体,可以海量地承载文字、图像、影音等资讯,是对资源匮乏的大陆教会很好的帮助。但是,目前基督教网站的资源,有许多雷同性,因此,如何整合网络资源,是一个新的课题。

笔者浅见,一方面可以透过“我们的网站"这样的方式,从海量资讯中梳理适切的资讯;另一方面,是否可能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一个丰富全备的网络资源站?

在建设这样的资源库时,需要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充分利用网民的主动性,共同管理和共同建造。网络基督使团的网络图书馆,是个很好的方式。只是其技术的限制,很大地影响了其使用率。活水网的赞美诗资源库,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网友可上传歌曲和歌词,从而“众人拾柴火焰高",使其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基督教赞美诗资源库。不过,版权的问题一直是难以绕过的难题。

第三,新社区

网络营造了一个跨时空的新型社区,创造了新的生活。正如以赞美网为代表的基督徒网络社区,沟通着世界各地的华人基督徒,他们可以在网络上分享、交通、代祷、查经、赞美,网络社区成为基督徒的网上家园。在虚拟的社区中,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信仰。

当然,基督教网络社区在满足基督徒生命和生活需要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福音的使命。但是,目前的基督徒论坛和社区,均有着很强的封闭性,很少有慕道友光顾。这样,一方面在基督徒论坛和社区中,弟兄姊妹热火朝天地谈着信仰和福音;但另一方面,公众虚拟社区中很少看到基督徒的身影,而那里有着更多未得救的灵魂。

因此,极待加强基督徒社区与公众社区之间的互动,也应当鼓励更多的基督徒在公众虚拟社区中建立基督教论坛,以及在其它论坛中发言,交流。在网络交往的同时,在网络福音的同时,亦非常需要网上和网下的结合,例如介绍慕道友与当地的弟兄姊妹认识,介绍到当地的教会中,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得着今日的网络,得着明日的世界",盼望这能成为网络事工的异象。□

作者现居大陆。□


Prev. Next